乌克兰全军改编20个军团!为何改制之后,指挥还是混乱?
乌军在战场的指挥体系比较复杂,其虽然有各方向司令部,但这些司令部并不负责指挥作战。乌军原有的指挥链条为:总部——战略集群——战术/战役集群——旅——营。
乍一看乌军的指挥链条也还可以,但是乌军的这些集群大多为临时设立,而且并不均衡。
比如原来著名的霍尔蒂察战略集群,实际指挥着从哈尔科夫到顿涅茨克战线的所有乌军,这根本是指挥不过来的。
主要原因就是西尔斯基长期担任该集群指挥官,自己能把部队抓住;到西尔斯基高升乌军总司令后,该部亦由其亲信所控制;到不是自己的人控制该集群时,西帅另有办法微操。
而各战术/战役集群所辖的旅队更非固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情况非常严重;而且有些集群所辖20多个旅队,有些则只有数旅之兵,实力也严重不均衡。
在战争前期乌军主要靠着20多个老牌旅作战时,各部之间的熟悉程度尚可;到后来乌军逐渐扩充到了100多个战斗旅,再加上大量的辅助支援部队时,这可就真乱套了。
比如阿瓦迪夫卡战役时,城内的乌军第110机步旅,焦化厂的亚速第3突击旅,城外的第47机步旅,城南的第53机步旅;四个旅分别是刚开战就组建、从国民卫队老兵中筹建、战争中期扩建的新军、老牌部队,互相根本没有渊源,也并不熟悉。
结果到关键时刻时,四个旅互不协同,你打它看着,你跑它也跑,结果整个阿瓦迪夫卡在10多天内就全部易手;理论上最难打的城北焦化厂和城南高层区,甚至是兵不血刃就完蛋了。
再之后的奥切列季涅等战,乌军也是因为外区调兵导致俄军轻易突击得手,致使乌军丧失了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后续失败连连。
所以乌军从这一系列失败总结经验教训,认为其指挥层级过于临时和杂乱,各旅队应当固定在一定建制、一定范围内,这就引发了后来的军团制改革。
实际上军团这一级单位,在乌军中本来就有,比如第9军团、第10军团等,但只是有名无实。
在系统性的整军策略下,全军要改为20个左右的军团,其中空降突击部队组编2个军团、海军陆战队组编1个军团、国民卫队等组编2个军团,其余为陆军军团。
每个军团原则上由6个作战旅以及相应的炮兵、无人机、勤务支援等单位组成,其中作战旅中要有一个重型旅,以及一两个主力旅。
这样的话,这个军团的所辖部队固定,支援力量也固定,轻重搭配合理,可以单独承担前线各方向的作战,并留出作为预备队和轮换部队的力量。
应当说,从架构设想来讲,乌军的这套策略是很合理的;而由于俄军缓慢的攻击节奏,客观上也给了乌军火线调整的机会。
但是乌克兰官媒在深入了解前线状况后发现,情况并没有乌军总部所声明的那么简单。
比如乌军现在表示,所有的集群将由军团来代替指挥,而且各军团已经基本组建完毕。
可实际上这些军团面临严重的人手不足问题,这个不足甚至不是各支援部队的力量不足,就连军团机关的人员都没有配置齐全。
如此情况使得部分方向上,实际上还是那些集群在担负指挥,军团并未完全顶上去。
而军团改制所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各部并没有按照规定来编列本部应当所辖的部队。
比如一个军团所辖的6个左右的战斗旅队,实际上可能仍然散落在战线的各处,而未能集中。
乌克兰人所举出的一个现实例子就是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的作战。
理论上这个方向是由国民卫队第1亚速军团来指挥的,但该部在这个方向的部队只有一个旅,别的单位都是从其他方向调来的。
实际上第1亚速军团的主力在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而该军的主力虽然在此,但仍有旅队散落在其他战区,所以它又指挥了本应隶属于其他军团的其他旅队。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A军团指挥着B、C军团的旅队;B、C军团又指挥着D、E军团的旅队,那这样的军团跟之前的战术群又有什么区别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