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最后通牒:4天内哈马斯如果不“投降”,他们将会下地狱
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同意美国的和平计划后,特朗普给哈马斯下达最后通牒,4天内如果不“投降”的话,他们将会下地狱。那么,哈马斯会选择妥协吗?加沙局势又将走向何方?当地时间9月29日,白宫推出了所谓“20点和平计划”,并宣布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表示支持。随后特朗普就将压力给到了哈马斯一方,从他的用词就能看出来,这不是外交辞令的常规表述,它既是施压手段,也是政治表演。
特朗普把期限变成了时间的武器,把“签字”变成了生死的分界线。这样的操作,既有谈判学上的“倒计时效应”,也有极强的政治符号意味:把国际压力集合在一个短时窗口里,迫使对方在有限空间内做出选择,但问题是哈马斯该怎么选?
实际上,不管哈马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是死路一条。按白宫公布的版本,哈马斯在以色列公开接受协议后72小时内,要实现被拘押人员的全面归还;哈马斯须解除武装,不得在战后参与加沙治理;加沙的战后管理将由一个“非政治性”的过渡机构承担,且由特朗普牵头的“和平委员会”进行监督。与此同时,方案承诺以色列阶段性撤军并恢复人道援助,同时允许释放一定数量的巴勒斯坦囚犯作为交换。
从这些条款就能看出来,哈马斯面临的是选择权和生存权的双重被剥夺,如果同意交出所有人质,就等同于放弃最重要的谈判筹码;而解除武装并退出政治舞台,则意味着彻底失去组织存在的基础。对哈马斯内部和支持者来说,这既是耻辱,也是风险:即便投降,日后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更别说,在执行层面上美国的“20点和平计划”漏洞明显,至少存在3大难题。第一:谁来组建那支所谓的“国际稳定部队”?第二:成员国的贡献与规则由谁来制定?第三:以色列保留“缓冲区”及部分驻军的表述,能否与所谓的“全面撤军”并存?从这些就能看出来,美国的“20点和平计划”完全就是在为以色列消灭哈马斯背书。
讽刺的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记者会上虽然表示支持计划,但也强调以色列安全优先,并在随后讲话中流露出保留态度,称以军将留守“加沙大部分地区”。这说明,即便文本签署,执行力度和范围仍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因此,对哈马斯而言,接受美国的这份计划几乎等于政治自杀,这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在加沙的政治和军事存在,而这正是其在巴勒斯坦内部维持影响力的根基。更重要的是,他们就算真的签字了,加沙也不会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因为在哈马斯看来,以色列毫无信誉可言。
就在白宫宣布和平计划的同时,以军仍在加沙继续军事行动,加沙城的医院附近遭到轰炸,有婴儿被困在保温箱里无处可撤。对于特朗普的和平计划,加沙居民普遍持悲观态度,他们认为这是在诱骗哈马斯释放人质,不会换来和平。
所以说,特朗普的“20点计划”从表面上看,像是为加沙带来了一线和平曙光,但细究其内容与执行前景,不难发现这份计划更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投降协议”,而哈马斯同意可能性并不大。
尽管如此,未来大致有三条路径,一是,哈马斯若接受条件停火,被赶出加沙,战事或暂缓,但以色列会变本加厉侵占土地,局势也将长期不稳。二是,哈马斯若拒绝或拖延,以军攻势恐升级,平民处境更惨,难民潮加剧,地区调停作用有限。三是,若进入临时停火与外部托管模式,国际力量主导重建,人道状况改善,但主权被压缩,巴勒斯坦建国进程推迟,长期政治矛盾难解。换言之,这三种结果都难带来持久和平,只是风险与代价不同。
总之,在当前条件下,特朗普的这份计划更像是一份高压策略,而非可持续的和平蓝图,他把解决巴以冲突的希望压缩到一个非常短的窗口里,强制把对方摁在选择题上:接受或被消灭。如果各方真心想让加沙走出战争的泥潭,就必须把谈判场景从“最后通牒”变成“对话”,现在要做的,不是更多的威胁和倒计时,而是建立可信的、安全的、包容的过渡机制,让受苦的民众真实感受到希望,而不是下一轮暴力的前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