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01:30

老人到了八九十岁,要如何体面地告别红尘

大家都喜欢谈生,忌讳谈死。
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活万万年,更不可能永生。
这样一来,拼命要活下去的人,烦恼不休,甚至为了养生,耗费大量的钱财,得不偿失。
而坦然谈生死的人,生活通透,如庄子一样——生者有所不可拒,死者有所不可与争。
不管你是否愿意,当到了八九十岁的时候,生死的问题,就要面对了。
一把年纪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自己很痛苦,还拖累了子孙,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
现在探讨一下,老人到了八九十岁,要如何体面地告别红尘,自己不太苦,子孙不太累。

01
早在2018年11月,日本的小岛美奈子选择了安乐死,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据科普中国、澎湃新闻、39健康网等平台的相关消息,可以看到小岛美奈子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小岛美奈子出生在日本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父母离婚,但是日子还好,几个姐妹也开朗,互相关爱。
她也努力读书,做翻译工作,收入也不错。
直到48岁,她患上了多系统萎缩症,一切的幸福,开始从生命里退出。
病情很快发展,让他失去了美貌,声音,力量等。三年之后,她连基本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了,想要自我了断,却手臂都抬不起;无法拿起丝巾,打个结;端不起饭碗,拿不住筷子。
饱受病痛折磨的她,想要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体面地告别。
查找大量的资料之后,她决定去瑞典。当年,也就是瑞典等少数地方,可以申请安乐死。
到了瑞典,医生还拖延了两天,便于她后悔。但是她却很决绝。
最后的时光,她说:“我没有那么难受了,我真的很幸福......”
与其苟延残喘,那就大大方方地告别好了。这样朴素的愿望,现实告诉我们,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的。
首先,安乐死的程序很复杂,费用也不低。
然后,一旦允许,就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后果很严重。
最后,人都有求生的欲望,心理的坎,很难过去。
不得不说,体面地告别红尘,很多人是做不到的。
也有人积极呼吁,看如何在医疗、法律上,给予人最终的关怀,让人有尊严地离开。迟迟没有回应。

02
即便一些政策、医疗条件上,不允许我们随便弄丢生命,但我们还是向往一种活法——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是的,活精彩一点,不浪费时光,没有焦虑,不要争斗。死的时候,自然一些,没有痛苦,不要面目丑陋,不要拖累子孙。这就对自己,不负不欠了吧。
没有绝对的静美,但是我们可以带着好的心态,去寻找,自我打造。
从中年的时候,就谋划养老的方方面面,就考虑八九十岁的活法——凡事预则立。
第一,不求寿命的长短,提升活着的质量。
有的人活了一百岁,有的人活了五十岁,有的人活不到成年。正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
我们是算不准,自己到底活多少岁的。
我们只能算到,自己手里有几个银子,要不要买房子,土地上应该种辣椒还是茄子。
那就多算一算活下去,要准备养老金,存款,有一个地方住。在中年的时候,也把钱抠紧,合理分配,保证年年有余。
饭菜干净,房屋整齐,工作积极,充分用好周末。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还是往好处想。
也在中年,多和爱人亲密互动,和周围的人示好。用善意,去摇动善意,提升幸福指数。
第二,不求拼命活下去,早给子孙交代生死的问题。
到了八九十岁,就不要在生命上,瞎折腾了。
不知名的保健品,各种奇葩的锻炼方式,长生不老的骗局,都不要理会。
还见过一些老人,非要一口上等的棺材。棺材做好了,又没有地方存放,就搬来搬去,很是折腾人。
要明白,八九十岁的时候,你的子女也五六十岁了吧。这时候,老人的折腾,就是给子女添麻烦,于心何忍呢。
有一句很通透的话:“小病自我诊断,大病自我了断。”
到了病痛不断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和子女谈一谈,生死都如何安排。
一些老人,告诉子女,万一自己变成植物人,挽救的机会极少了,还是不要折腾了,免得病人痛苦,子女受罪。放弃,要勇气,是智慧。
厚养薄葬,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活的时候,子孙尽孝了,老人就表达满意。
第三,不求事事圆满,多一些知足常乐。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对于美好的追求是无限的。不圆满是必然的。
到了晚年,就接纳人生的不完美,对当下有的,都知足。这样,离开红尘,就不会那么不舍了。
这个人间,我来过,我满意了。这样的心态,会让人安详。

03
死,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我们不得不谈。
《活着》里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八九十岁了,应该看开,想开,说开。
无法把控身体如何,那就把握自己的心态,给自己积极的精神。
应该知道,身体不行了,意味着什么,应该说点什么,给子孙多一些正能量。
认真地生活,优雅地老去,自然奔赴终点。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人到了八九十岁,要如何体面地告别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