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01:30

当年日本狂买美国大楼,现在中国为啥一毛不投?美国早把路封死了

谈及中国是否会像日本1990年代那样大规模投资美国,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日本当年的对美投资是特定历史条件与双边关系下的产物,而当前中美博弈的格局、政策环境与双方定位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二者不存在复制的可能性。

日本1990年代对美投资:美国推动下的特殊产物日本1990年代的对美投资热潮,本质是在美国政策引导与经济环境催化下形成的特殊现象。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在短时间内大幅升值,从1美元兑换220日元飙升至150日元,日本企业手持大量升值后的日元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军美国市场。
这种投资得到了美国的主动推动,当时美国不仅没有设置投资壁垒,反而通过政策施压,要求日本扩大对美投资以平衡贸易差额。
那段时期的标志性投资屡见不鲜:1989年,索尼以34亿美元收购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地所以2200亿日元买下纽约洛克菲勒中心,这些看似“买下美国”的举动背后,是美国对日本投资的开放态度。
即便后来三菱地所因经营不善低价出售洛克菲勒中心,亏损达800余亿日元,也并未改变美国对日本投资的整体接纳姿态。
即便到了2025年,丰田仍能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投资140亿美元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计划2030年实现30千兆瓦时的年产能,这种持续的投资自由度,正是当年日本对美投资环境的延续。
中美格局:从关系定位到政策限制的根本不同中国与美国的互动逻辑,与当年美日关系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差异从根本上阻断了复制日本投资模式的可能。
首先是双边关系定位的天差地别。日本在政治与安全上长期依附于美国,并非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其对外经济行为始终受制于美国的战略框架。
而中国是与美国处于全球争霸赛道的独立大国,双方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已成为常态,美国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而非可随意引导的盟友。
更关键的是美国对华投资政策的全面收紧。2024年10月,美国财政部发布最终规则,落实针对中国的投资限制行政令,明确禁止美国主体向中国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三大领域的敏感项目投资,同时要求其他相关交易必须申报备案。
这种“反向CFIUS”监管体系覆盖了股权、债权、基金投资等多种形式,甚至通过“50%规则”穿透监管关联企业,形成了全方位的投资壁垒。
相比之下,日本当年从未面临此类系统性限制,丰田2025年仍能自由向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厂投资8800万美元扩大产能,这种自由度对中国企业而言已是奢望。
现实困境:中企赴美投资的多重阻碍中国企业不仅难以获得日本当年的投资自由度,甚至连正常的市场准入都面临重重阻碍,这从具体案例中可见一斑。
在市场准入层面,中国企业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已步履维艰,更别提大规模投资。以汽车行业为例,日本丰田在美国的制造业务占全球比重高达17%,而中国比亚迪至今仍难以打开美国市场,更无法像丰田那样在美国布局大规模生产基地。这种差距并非企业能力问题,而是美国刻意设置的市场壁垒所致。
在投资审查层面,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中资的审查日趋严苛,无数中企收购案因“国家安全”借口被叫停。
中国私募基金收购美国莱迪思半导体、智路资本收购美格纳、湖北鑫炎收购Xcerra等案例,均因CFIUS的阻挠而失败。
2025年,随锐集团收购美国丘比特公司的交易,更是被美国依据《国防生产法》强制叫停,要求120天内剥离全部业务。这种“有罪推定”的审查逻辑,与当年美国对日本投资的接纳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两党在对华投资限制上已形成共识,无论谁担任总统,这种遏制政策都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而当年日本对美投资恰好顺应了美国的经济需求,双方不存在此类战略对立。
综上,日本1990年代对美投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当前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美国的系统性投资限制以及中企面临的现实阻碍,共同决定了中国无法复制日本的老路。
在全球争霸的赛道上,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只会愈发严密,所谓“中国大规模投资美国换取制裁取消”的说法,本质上是脱离现实的空想。
#时事热点头条说##经济##中美关系##上头条 聊热点##我要上头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年日本狂买美国大楼,现在中国为啥一毛不投?美国早把路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