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定中国,就再造一个中国?美国的算盘要落空了!
中美贸易战从2018年打到现在,没个消停。特朗普第一次上台后,先是2018年3月对钢铝加关税,7月又瞄准340亿美元的中国货,2019年5月直接扩展到2000亿美元。
2024年,特朗普又赢了大选,2025年1月20日就职,在2月4日就签了执行令,对所有中国进口加10%关税。
而美国这几年经济窟窿不小,有40万亿的债压身,急着想通过关税逼中国让步,顺便让全球都多买美国货。
结果中国反制措施来得快,对美国大豆、能源加关税,美国出口大豆锐减一半,巴西大豆船队直接取代,2025年上半年巴西对华出口占中国大豆进口近80%。
能源上,中国转向加拿大、伊朗、俄罗斯,俄罗斯还表态,中国要多少油就给多少。
美国一看硬扛不行,就开始琢磨曲线救国,试图在别的地方再搞一个“中国”出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印度成了首选目标,因为印度人口多,资源足,还有大片平原,便于建厂。加上印度跟美国意识形态相近,市场对西方企业开放,好控制。
从2019年起,美印贸易额从1500亿美元起步,美国想推到5000亿美元。
2025年2月,印度商务部长取消原定行程,飞去美国谈判,4月美国出对等关税政策,印度赶紧妥协,双方达成初步共识。
特朗普政府承诺大力投资印度制造业,扶持印度成为工业大国,顺便在地缘上用印度牵制中国。
其实,美国这计划从一开始就站不住脚。印度制造业基础薄,“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是中国,拥有全工业门类,美国产业空心化早几十年了,短期内找谁都补不上。
印度虽有13亿人口,但劳动力红利转化不出来。
据联合国2023年数据,印度成人识字率才77%左右,近3亿人是文盲,剩下受教育的人中,三分之一只上过小学,勉强认字,操作现代机器都费劲。
真正能搞工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只占一半,还不如中国多。
教育普及慢,印度政府想改也改不动,早几年就能做到的事,到现在还这样。
印度营商的环境出了名的差,外资去投资,血本无归的风险高。政府官员和本地财团勾结,找借口开罚单,逼企业卖产业。
2023年9月,大众汽车就被要求补缴14亿美元税,就因为零件从国外采购。小米、vivo这些中国企业在印度遭特殊关照,资产扣押,调查突击。
世界银行2025年评估,印度监管复杂,基础设施不足,投资者信心低。
就连马斯克的特斯拉都不敢大举进军印度,多次推迟计划。胆子大的企业去试水,结果发现市场庞大是庞大,但风险太大,没多少敢真金白银砸进去。
印度中北部有不少平原,适合建厂,但土地不在政府手里,在地主和财阀那。
印度宪法保护产权,《森林权利法案》规定,没征得同意,项目别想动森林土地。印度人保守,地主不肯卖土地,结果导致大片荒地闲着,工厂建不起来。
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外资流入印度,工业项目延误一大堆。印度经济增速6.5%,但制造业受阻,关税加压,“印度制造”雄心面临考验。
美国想用印度替代中国,本质是想重塑全球供应链,减少对华依赖。但现实是印度越来越依赖中国。
过去几年,美国企业视印度为新制造业中心,转移生产,但美国媒体发现,印度对中国进口依赖加深。
2025年,中印贸易逆差大,印度从中国买供应链输入品,建不起本土链条。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朝令夕改,2025年8月,他签行政令,对印度输美产品加25%关税,因为印度进口俄罗斯石油。
印度裔政客鼓吹美印联手对抗中国,但印度务实转向中国,加强经济联系。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报道,印度想努力跟中国拉近。美中贸易战暂停后,印度取代中国脚步停滞,莫迪的计划“破产”。
2025年5月12日,中美同意削减关税,恢复贸易战前水平,印度成最大输家。金融市场回应,印度制造业野心泼冷水。
全球供应链重塑成本高,美国对华贸易战输彻底。2025年中美贸易额波动,但中国出口韧性强,美国逆差没减。
企业部分订单从印度、越南回流中国,说明关税不会让“中国制造”被替代。
特朗普在10月13日说,100%关税计划于11月1日生效,但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正在跟中国谈,防止新贸易战升级。
印度赶超中国难,因劳动力质量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社会分裂,市场限制,贸易保护主义。南亚国家短期内取代不了中国全球制造供应链。
尽管有人口优势和西方支持,但前景渺茫。
参考资料:
1、「环时深度」“替代中国”论调为何越来越站不住脚? 环球网 2025-01-03
2、印媒:与中国比,印度连台面都上不了 环球时报 2024-08-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