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9 01:30

特朗普关税被判违法!2100亿或退还,中美贸易迎巨变?

就在前几天,一条重磅消息震动了全球贸易圈: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票数裁定,特朗普政府当年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加征的全球关税,属于越权行为,构成违法。如果最高法院在11月5日的终审中维持这一判决,美国可能要退还本财年高达1650亿至2100亿美元的关税收入——这笔钱,几乎相当于2024财年联邦教育预算的两倍。
表面看,这不过是一场法律程序之争;但往深了说,它直指美国三权分立体系的核心矛盾。IEEPA原本授权总统在“国家紧急状态”下冻结资产或限制交易,但从未明确允许加征关税。而征税权,在美国宪法里可是国会的专属领地。特朗普从2018年起,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来又把欧盟、墨西哥等一并纳入,累计覆盖商品价值超过5500亿美元。说实在的,这场官司争的不是要不要关税,而是谁说了算。

我最近和几位在跨境贸易合规一线的朋友聊过,他们透露,不少企业早在2025年5月国际贸易法院初判后,就悄悄启动了退税预案。这背后的心态很现实:与其赌政策不变,不如提前准备退路。毕竟,规则一旦被推翻,现金流就是真金白银的回血。
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若裁决最终生效,部分依据“301条款”加征的关税可能被撤销,直接缓解成本压力。浙江一家家电制造商就告诉我,他们出口到美国的微波炉因为25%的附加关税,每台利润被压掉了将近8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全球供应链也可能随之松动——过去几年,不少企业被迫把产能迁到越南、墨西哥,只为绕开关税。如今风向若变,这些布局恐怕又要重新盘算。
但别急着庆祝。特朗普阵营已经放出风声:如果IEEPA这条路被堵死,他们会立刻推动国会授权,或者转而援引《贸易扩展法》第232条——这条法律允许以“国家安全”名义加征关税,门槛更低、操作更灵活。更关键的是,即便关税真的退了,美国对华的技术管制、实体清单、投资审查等非关税壁垒依然高筑如墙。贸易摩擦远未终结,只是换了个战场。

这次裁决的历史意义,其实在于重新划定了总统行政权的边界。数据显示,自1977年IEEPA颁布以来,历任总统共宣布了76次国家紧急状态,但用来大规模加征关税,特朗普是头一遭。部分保守派大法官——包括曾支持特朗普移民政策的戈萨奇——已在内部备忘录中提出质疑:“如果征税权能被‘紧急状态’轻易绕过,那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岂不是形同虚设?”
坦白讲,即便最高法院最终维持原判,也不等于关税明天就取消。程序上,政府仍需走合法流程重新评估。但判决本身,已经是对“总统凭一己意志就能重塑贸易规则”这一逻辑的沉重打击。重点来了: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对美国宪政传统的捍卫。
讲真,这事远不像“关税退了=中美关系回暖”那么简单。打个比方,就像你家小区物业突然说,之前收的“安保附加费”没经过业主大会,现在要退钱——听起来是好事,可如果物业转头又以“消防升级费”“智能门禁维护费”的名义再收一遍呢?规则没变,只是换个名目罢了。特朗普若在2024年大选后重返白宫(目前结果尚未最终确认),完全可能换一套法律工具,重启关税大棒。而企业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政策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一位在深圳做电子出口的老板苦笑着对我说:“我们不怕交税,怕的是规则天天变。”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最高法院最终判特朗普关税违法,美国会真正降低对华关税,还是会用新名目继续加税?
在我看来,答案恐怕更接近后者。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大框架没有变,关税只是工具之一。即便法律路径被堵,政治意愿仍在,总能找到替代方案。真正的变量,或许不是法院的判决,而是企业能否在反复摇摆的政策中活下来、稳住阵脚。
这起案件,表面上是关于几百亿美元的退税,实则是一场关于权力边界、宪政原则与全球化规则的深层博弈。全世界都在紧盯11月5日的终审——不仅因为钱,更因为这将决定未来十年,美国还能不能用“紧急状态”当万能钥匙,随意打开贸易政策的大门。
而对中国企业而言,与其押注某项政策的存废,不如把精力放在供应链韧性、市场多元化和合规能力上。毕竟,在这个规则随时可能重写的年代,活下去,才是最大的战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朗普关税被判违法!2100亿或退还,中美贸易迎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