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后的“忏悔者”离世
文︱陆弃村山富市走了,带着那个几乎消失的词——“反省”。101岁的老人,最后在大分的医院里闭上眼。消息传来,整个日本政坛依旧平静得诡异。没人高声致敬,没人公开纪念,仿佛他早已被时代遗忘。可事实上,他代表的那种“清醒”,才是日本最后一点还未被民族主义吞噬的理智。
1995年,他站在日本首相的讲台上,发出一句让无数右翼咬牙切齿的声明:“日本过去实行了错误的国策,走上了战争的道路,其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就是这段“村山谈话”,让他在日本政治史上成了异类。
在那之前,日本的政治家提到二战,惯用的说法是“战争给大家带来了不幸”,但从不说“侵略”。他们的语气总是模糊、暧昧、像在回避一场集体罪责。可村山富市不一样。他那一代人亲眼看过战争的废墟,知道什么叫饿肚子、炸弹、尸体和谎言。
他不想再糊弄年轻人。所以他说,要“深刻反省历史,把战争的悲惨告诉年轻一代,让他们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句话,在今天的日本,几乎成了一种政治禁语。
看看现在的日本政坛,首相换了一个又一个,从安倍到岸田,没有一个敢重提“侵略”两个字。相反,他们忙着去靖国神社“私祭”,忙着修改教科书,忙着在外交场合用各种委婉的词语替代“道歉”——“遗憾”“哀悼”“痛惜”。
村山富市死去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态度——一种不装、不遮、不骗的坦率。他当年出身平民,没家世没后台,却敢站在风口上承认“错误”。这是多大的勇气?要知道,那时的日本右翼媒体铺天盖地骂他“卖国”、“软弱”、“丢脸”,街头甚至有人焚烧他的画像。可他仍然没有改口。
他说:“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承认,并不再重复。”这句话,如今听来,像是对后辈的叮嘱,更像一声叹息。可惜啊,他的叮嘱没人听。他去世这天,日本网络上流传的评论多是轻飘飘的几句——“又一位老政治家离世”。就好像他只是一个老头,而不是那个在90年代顶着全国骂声,坚持让日本认错的人。
有人说,村山富市是“时代的遗民”。没错,遗民,因为他活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当下的日本,反省不再流行,翻案才是政治正确。年轻人学的历史课本里,“侵略”两个字被改成了“进入”“派兵”;“慰安妇”成了“被迫从军的女性”;“南京大屠杀”则被一句“存在争议”轻描淡写。历史被粉饰成童话,真相成了“外交负担”。
而这一切,村山富市看在眼里,痛在心里。2020年,他还在接受采访,说自己“最担心年轻人被错误的叙述带偏”。他说,日本必须“明确历史事实、真诚道歉、不再重蹈覆辙”。那一年,他已经96岁了,声音沙哑,气若游丝,但语气依然坚定。
这份倔强,是他身上最珍贵的东西。在一个“道歉成了罪”的国度里,他的存在就像一根刺。刺痛右翼,也刺醒少数还愿意思考的人。
他的一生,从未富贵,也不辉煌。出身小城,做过工人、当过议员,直到1994年才阴差阳错地当上首相。执政不过一年,却在那一年留下了日本战后最有分量的一句话。
有人说,他让日本短暂地有过“良心”。可如今,那点良心也随他一起埋进了土里。今天的日本政坛,不缺口号,缺的是胆量。安倍晋三口口声声说“要让日本重新自信”,可他所谓的“自信”,是掩盖罪责的自信,是拒绝反省的自信。岸田文雄继承了这套逻辑——嘴上说“和平主义”,手里却不断往外送军火,改防卫预算,修宪加军费,一步步重走“战争的路”。
村山富市那句“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在今天听来,几乎像是一个被时代埋葬的笑话。讽刺的是,日本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他是谁。对他们来说,“村山谈话”只是教科书上一段不起眼的小字脚注,而不是一个国家最难得的清醒时刻。他走了,也许带着失望。但至少,他活得干净。他没有向权力妥协,没有为选票改口,更没有像那些“政治继承人”一样,假装历史不存在。他用一生证明,承认错误并不可耻,逃避反而更丢脸。
现在,这样的人,在日本越来越少了。也许未来某一天,日本还会有人重新谈起那段历史,重新说出那句“侵略”,但那一天,不知道要等多久。村山富市的去世,像是给日本政治敲下的一记丧钟——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灯塔不再亮,但至少我们记得,它曾经亮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