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方因涉俄因素制裁11家中企,中方立即通知英,反制措施在路上了
10月15日,英国政府突然抛出制裁公告,将11家中国实体直接列入黑名单,理由是涉俄能源贸易“可能支持军工”。这份未经预热的名单里,山东裕龙石化、北海液化天然气公司等能源企业,日照港、烟台港的附属转运公司赫然在列,制裁措施囊括资产冻结、贸易限制等全套手段。
而且从决策到生效仅用了24小时,打了所有人一个猝不及防。
但中方的回应更快,10月16日,驻英使馆直接戳破其合法性,指出这是无国际法依据的单边主义行径,已向英方严正交涉。
紧接着在10月17日,商务部就亮出实锤,将英国三家核心军工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暂停发动机轴承等关键产品出口。
这场由英国主动挑起的冲突,刚开场就暴露荒诞底色:想靠踩中国给美欧递投名状,却先烧到了自家产业链。
英国这份制裁名单堪称“精准选错靶”。
11家被点名的中国实体覆盖能源、港口、电子三大领域,其中山东裕龙石化作为山东大型炼油企业,2024年从俄进口原油占其采购量的32%,但所有交易均有公开合规的报关记录,且出口的炼化产品多用于民用领域。
北海液化天然气公司更是冤枉,其接收的俄罗斯北极LNG 2项目货物,是2023年就签订的长期民用合同,专用通道早单独开辟以规避争议。
还有一家深圳佳利丰科技,他们公司出口的是普通电容电阻,英方却牵强解读为“军工双用部件”,导致其欧洲代理商10月16日当天就终止合作,价值800万美元的订单瞬间作废。
港口企业的困境同样具体,烟台港某附属公司正处理的一批俄产液化天然气,本计划转运至东南亚,制裁公布后被迫滞港,每天产生的仓储费就达数十万元。
最讽刺的是英国的双重标准。
制裁公告宣称每天能影响310万桶石油流动,可英国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其从俄间接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占比仍有8%,却对中印的正常采购指手画脚。
要知道中国去年俄油进口占比仅15%,且全部通过市场化招标完成,这种“只许自己暗度陈仓,不许他人正常贸易”的逻辑,连英国《卫报》都发文吐槽,称制裁更像政治表演而非实际举措。
而英方如此肆意妄为的反噬也很快显现了出来。
10月17日,伦敦金融城就传出消息,某华裔商人筹备的2000万英镑新能源投资紧急刹车,多家英企因担忧牵连暂停与中企对接。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更头疼,其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航空发动机耐热部件研发项目已进入实验阶段,投入数百万英镑,制裁直接导致项目中止,研发文件被冻结,短期内找不到替代合作方。
英国敢在中美交锋升级时顶风作案,藏着清晰的现实算计。
制裁当天,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刚在布鲁塞尔呼吁G7联合应对中国稀土政策,但英国抢在所有盟友前面动手,显然想靠“出头鸟”姿态换取美英自贸谈判的主动权。
可算盘落了空,美国国务院仅含糊表示“注意到决定”,连明确支持都不愿给。
国内政治的压力更让制裁变了味。
斯塔默政府的支持率已跌至13%的历史低谷,能源价格上涨引发的民怨持续发酵,制裁中企成了转移矛盾的捷径。
可民众并不买账,10月18日英国能源监管机构数据显示,制裁导致天然气进口成本每吨上涨30欧元,普通家庭取暖费预计再增15%,反对党直接炮轰这是用民众钱包为政治投机买单。
反观中方的反制始终踩着事实节奏,每一步都精准击中要害。
10月16日的使馆回应里,不仅强调中俄企业正常合作不应被干扰,更点出英方指控缺乏证据,所谓“双用物品流向军工”,连一份公开的追踪报告都拿不出。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进一步指出,英国此举违反《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剑桥大学国际法专家也佐证此类制裁域外效力存疑。
10月17日,商务部的实质反制落地,将英国三家军工进出口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直接暂停发动机轴承、红外镜头等关键产品出口。
这一下打在了英国的痛处,其下一代战机雷达的核心元器件依赖中国供应,制裁导致采购成本瞬间翻倍,美国竞争对手趁机抢占市场份额。
英国的处境正在变得尴尬。
继续硬扛的话,中方可能将稀土审批周期延长至六个月,届时西方军工、新能源产业链将面临全面冲击;若撤销制裁,虽可能恢复英企在华氢能设备厂审批等合作,但中英互信的裂痕已难以弥合。
有消息称,英方已通过第三方渠道试探恢复合作的可能性,但中方的态度明确:纠正错误是唯一前提。
中方用24小时反制证明,单边制裁的时代早已过去,而英国付出的代价,或许比它想换取的“投名状”沉重得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