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19:03

中国车、中国支付、中国基建:哈萨克斯坦的“向东之路”有多香?

在亚欧大陆的腹地,哈萨克斯坦坐拥世界级的能源宝藏。
近44亿吨已探明石油储量、约 3.8万亿立方米米天然气。
还有占世界43%产量的铀矿和2000万吨铜矿储量。

按理说,手握这样的“资源王牌”,本该高枕无忧。
但这个全球最大的内陆国却长期陷入“捧着金饭碗饿肚子”的困境。

作为典型的“陆锁国”,哈萨克斯坦被俄罗斯、中国及其他中亚国家环绕。
缺少出海口的地理局限让丰富资源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更关键的是,独立后长期依赖俄罗斯的运输通道和市场。
能源出口、货物贸易被牢牢绑定,主权和经济发展始终受制于他国。

同时,单一的能源经济结构让其深陷“资源陷阱”。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命脉。
科技、制造业等领域因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发展滞后。

在这样的困局下。
哈萨克斯坦迫切需要一个强大、可靠且尊重其主权的合作伙伴,为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而中国,正是这个应运而生的“理想伙伴”。

从跨境铁路到数字支付,从新能源汽车到能源合作。
中国元素正全方位融入哈萨克斯坦的发展脉络,铺就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向东之路”。

陆锁国变路桥国交通闭塞是哈萨克斯坦发展的首要瓶颈。
过去,其能源出口主要依赖穿越俄罗斯的里海石油管线,货物运输也高度依赖俄式宽轨铁路。
对外通道的单一性让其在国际博弈中处处被动。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哈萨克斯坦带来了转机。
2014年该国推出的“光明之路”计划,更是与“一带一路”实现精准对接,开启基础设施建设新篇章。
中哈合作的标志性工程霍尔果斯口岸。

从一个普通乡镇升级为国家级试验场,见证了交通格局的巨变。
由于中国采用国际标准轨距1435毫米,而哈萨克斯坦使用1520毫米宽轨。
双方在这里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铁路换装场。

通过电子数据管理和快速通关模式,进口货物通行时间从2-3天压缩到16小时以内。
平均2小时就能完成一列中欧班列的换装。
截至今年上半年,经霍尔果斯铁路口岸通行的班列累计达4.8万列。
通达18个国家的46个城市,让哈萨克斯坦真正从“陆锁国”转变为“路桥国”。

公路建设同样成果显著。
中国承建的连霍高速从连云港直达霍尔果斯,横跨中国4395公里,成为连接中哈的交通大动脉。
近年来,中国在哈萨克斯坦承建的高速公路和各类公路系统已超过2000公里。
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

左为乌兹别克斯坦铁路,右为吉尔吉斯斯坦铁路
更重要的是,中吉乌铁路的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亚交通网络。
让哈萨克斯坦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稳固。
也为“中间走廊”的畅通提供了关键支撑,使哈萨克斯坦能够借力成为连接亚欧的贸易新动脉。

从商品输入到产能合作如果说基建是合作的骨架,那么产业合作就是填充血肉的核心。
哈萨克斯坦长期依赖能源出口,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础薄弱。
中国的产业优势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从最初的商品出口,逐步升级为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中国汽车在哈萨克斯坦的崛起堪称典范。
曾经,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被欧美、日本品牌垄断。
但近年来中国汽车凭借高性价比和先进技术迅速抢占市场。

2021年,中国品牌汽车在哈销量仅占3.4%。
到2024年已占据39%的市场份额,十大畅销品牌中有六个来自中国。
奇瑞、江淮等品牌销量持续攀升,2025年即将投产的汽车组装工厂,预计年产9万辆。
其中60%将出口至独联体国家。

除了传统燃油车。
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凭借环保、节能的优势,适应了哈萨克斯坦能源转型的需求,成为市场新宠。

能源领域的合作更是从传统油气延伸到绿色新能源。
中国“三桶油”纷纷布局哈萨克斯坦,参与油气勘探开发和炼厂扩建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美元。
同时,在风电、光伏领域,中企投资建设的札纳塔斯风电场、图尔克斯坦州光伏项目等。
助力哈萨克斯坦向“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50%”的目标迈进。

双方还计划联合勘探伊犁盆地铀矿,深化核能领域合作。
实现了从资源开采到技术合作的全链条升级。

数字经济的合作同样亮点纷呈。
哈萨克斯坦推行“数字哈萨克斯坦”规划,中国支付业的成熟经验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银联在哈萨克斯坦累计发行超过400万张银行卡,实现全覆盖使用。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逐步普及。
里海银行的手机应用甚至开通了支付宝通道,解决了当地民众赴华支付的难题。

此外,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参与当地5G建设、电商培训和物流升级。
推动哈萨克斯坦数字产业快速发展。
2018-2022年“数字哈萨克斯坦”规划已创造超过30万个就业岗位。
pic/tswatiyx00a.jpg
小生意撑起大合作国家间的合作最终要落到民生福祉上。
中哈合作不仅有宏大的基建和产业项目。
更有深入寻常百姓生活的“毛细血管”,让两国民众切实感受到合作的红利。
pic/35zdunsfns4.jpg
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成为民生合作的缩影。
这里实行免签政策,中哈民众可自由进出购物交易。
中方游客每日享有8000元免税额度,哈方游客则有1500欧元额度。
pic/lrafclsjj1l.jpg
中心内3500家商户中,中国商品备受青睐。
从电子产品到日用百货,哈国民众大包小包采购的场景成为常态。
pic/mryvj5x3u1n.jpg
更重要的是,农产品快速通关通道让中国果蔬6小时就能抵达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
今年1-7月已有30多万吨果蔬输哈,丰富了当地民众的餐桌。
pic/343xrxfksji.jpg
电商和物流的发展进一步拉近了两国距离。
哈萨克斯坦电商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预计2025年电商交易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15%。
pic/auz0qrow5o0.jpg
中国企业不仅帮助当地完善电商平台的资金托管、退换货机制。
还协助建设物流配送网络,将智能仓储、无人机配送等技术引入哈萨克斯坦。
阿里巴巴平台上已有200家哈萨克斯坦企业获得“金牌供应商”资质。
总销售额达1.677亿美元,让当地特色产品顺利进入中国14亿人的大市场。
pic/egmgotna35u.jpg
支付便利化更是让民生合作提质增效。
哈萨克斯坦非现金交易占比已从2020年的67.4%升至2024年的90%。
80% 的日常交易通过网上银行完成。
中国支付技术的落地让当地民众享受到便捷的扫码支付服务。
pic/eeliebde5s1.jpg
在阿拉木图等大城市,无论是餐厅消费还是日常购物,都能轻松使用中国的移动支付App。
这种生活方式的融合,让两国民众的联系更加紧密。
pic/kz0gbhgxds2.jpg
从地理上的邻国到经济上的伙伴,中哈合作的深化源于双方的互补需求和战略互信。
哈萨克斯坦借助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突破了资源依赖和地理局限的困境。
中国则通过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拓展了亚欧大陆桥的通道价值,实现了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双赢。
pic/rikovznnsj4.jpg
正如哈萨克斯坦政治学家卡伊尔詹·阿布迪哈利科夫所说,中国不仅是邻国,更是机遇之源。
在全球秩序重塑的背景下,中哈合作的成功实践,为国家间互利共赢提供了生动范本。
这条“向东之路”,不仅让哈萨克斯坦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更让两国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时代丝绸之路的亮丽风景线。
pic/dez1cvgmwl5.jpg
未来,随着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的持续深化。
中哈关系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车、中国支付、中国基建:哈萨克斯坦的“向东之路”有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