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联合国后又栽赃中国,美国让卡脖子也没用,中方反制多国遭殃
一边是联合国大会上特朗普对着欧盟和联合国火力全开,吐槽盟友不靠谱、国际组织没作用,另一边是中国从浙江开出一艘装满1000个集装箱的货轮,走北极航线18天就能到英国,比传统路线快了整整一半。
更巧的是,此前因俄罗斯无人机事件关闭白波交通、导致中欧班列货物滞留的波兰,在这条航线消息公布第二天就宣布恢复通行。
你可能会问,一条货运航线而已,为什么能和特朗普的指责、波兰的态度转变扯上关系,其实这背后藏着当下国际秩序里的三重逻辑,以及中美互动中悄然变化的力量对比。
9月底,一艘从中国浙江宁波港出发的大型货轮搭载着1000个标准集装箱,不按常理走马六甲海峡、红海、地中海的传统路线,而是一路北上穿过白令海峡,沿着北极航道驶向英国。
这条航线的全程仅需18天,比传统航线平均36天的航程缩短了一半,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有大型集装箱货船正式走通这条北极丝绸之路。
可能有人觉得快了 18 天只是节省了时间,没什么大不了,但对国际贸易来说,时间就是成本,更是供应链的安全感。
传统航线要经过多少麻烦地段,马六甲海峡常年拥堵不说,红海海域因为也门胡塞武装频繁拦截船只,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超过20艘商船遇袭。
苏伊士运河前几年还出过堵塞一周的情况,直接导致全球航运延误,当时不少欧洲企业因为原材料断供差点停产,更别说这些航线要途经十几个国家,每个国家的海关政策、安全检查都不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耽误行程。
而北极航线呢,它主要沿着俄罗斯北部海岸行驶,沿途打交道的国家少,大部分路段都在俄罗斯的管辖范围内,协调起来更高效。
而且北极海域虽然气候寒冷,但随着全球变暖,夏季航道的冰层融化期越来越长,加上货轮抗冰技术的提升,这条航线的通航条件已经越来越成熟。
这次中国货轮的成功航行,相当于给全球航运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以后欧洲企业从中国进口货物,不仅能省一半时间,还能避开传统航线的各种风险,这对依赖中国供应链的欧洲制造业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条航线的开通不是偶然,早在几年前,中国就和俄罗斯就北极航道的合作展开了沟通,从航道勘测到港口建设,再到货轮的技术适配,双方做了大量前期准备。
比如俄罗斯在北极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专门扩建了集装箱码头,中国的货轮也加装了抗冰外壳和特殊的导航系统,就是为了应对北极的复杂环境。
这次成功运输,相当于把纸上谈兵的合作变成了现实,也让北极丝绸之路从概念走向了落地,说到北极航线的及时雨作用,就不得不提此前波兰的一个操作。
就在联合国大会召开前一周,波兰突然宣布,因为俄罗斯无人机进入波兰境内,暂停白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所有公路和铁路交通,这个决定一出,立刻给中欧班列泼了冷水。
要知道,中欧班列有超过40%的货物都是通过白波边境进入欧洲的,交通一断,大量从中国运来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日用品全被卡在了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堆得像小山一样。
当时欧洲不少零售商都急坏了,比如德国的一家家电连锁企业,原本指望这批中国货赶上国庆后的销售旺季,结果货物滞留,货架都快空。
法国的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更是直接发出警告,如果两周内原材料到不了,生产线就要停工,这些企业一边给波兰政府施压,一边四处寻找替代路线,但传统海运太慢,空运又太贵,一时间陷入了两难。
就在这时,中国宣布开通北极航线的消息传来,相当于给欧洲企业提供了一个新选项,虽然北极航线目前还只能在夏季通航,但至少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
有趣的是就在这条消息公布的第二天,波兰就突然改口,说经过安全评估,白波边境的交通可以恢复通行,这种急转弯的态度,表面上是安全评估通,实际上更像是看到了替代方案后的松口。
毕竟如果中欧班列的货物都转走北极航线,波兰作为中欧班列的重要过境国,损失的可不仅仅是过境费,还有地缘上的话语权,这其实也反映出当下欧洲的一个现实困境。
一方面,部分国家因为俄乌冲突的影响,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态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欧洲的制造业、零售业又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俄罗斯的能源,一旦交通或能源供应出问题,自己先受不了。
就像这次波兰关闭边境最后还是因供应链压力不得不恢复,这也难怪特朗普会吐槽欧盟一边和俄罗斯打仗,一边买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毕竟现实利益摆在面前,谁也不能真的一刀切。
看完了交通和地缘的线索,我们再把目光拉回联合国大会,看看特朗普的那番怒怼,当时特朗普在演讲里把欧盟和联合国都批评了一遍。
说欧盟一边跟俄罗斯打仗,一边买俄罗斯的能源,这是在资助敌人,还说联合国加沙乱局、俄乌冲突都管不了,每次都是美国出面,“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番话听起来义正辞严,但稍微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两个地区的乱局,美国其实都脱不了干系,就说俄乌冲突,美国从一开始就向乌克兰提供大量武器援助,还推动北约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变相加剧了冲突的持续。
加沙地带的冲突,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困境视而不见,导致局势一再升级,现在特朗普反过来指责别人不管事,多少有点贼喊捉贼的意思。
而且他没提到的是,欧盟内部其实早就有分歧,像德国、奥地利这些国家,因为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一直不愿意对俄实施能源制裁。
而波兰、立陶宛这些国家,对俄罗斯态度强硬,两边根本吵不到一起,特朗普想让欧盟统一立场,简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特朗普的焦虑,本质上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力不从心的表现,以前美国说一不二,盟友都跟着走,但现在不一样了。
欧洲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要考虑,亚洲国家更看重和中国的贸易合作,美国想再用老大的身份指挥别人,已经不那么容易了,这一点从最近中美互动的变化也能看出来。
就在上个月,美国国会一个代表团访华,对外说是推动中美经贸合作,但明眼人都知道,他们主要是来催中国买美国波音飞机的,为什么只提波音飞机?
因为其他领域美国实在没什么底气了,比如电子弹射技术,中国现在已经超过美国,美国的福特号航母还在为弹射故障头疼的时候,中国的福建舰早就实现了稳定运行。
再比如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电动车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美国还得从中国进口相关零部件,以前是美国对中国提要求,现在倒过来,美国想让中国买自己的产品,还得看中国的需求,这种角色的转变,恐怕特朗普自己也没料到。
把这些事件串起来看,当下的国际棋局其实很清晰:交通格局在重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在变化(波兰态度转变)、大国力量在调整(中美互动)。
没有谁能一直掌控一切,也没有哪条路是永远的标准答案,就像传统航线曾经是国际贸易的黄金通道,现在也因为各种风险被替代。美国曾经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现在也得面对盟友分歧、自身实力下滑的现实。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会因为谁的愤怒就改变运行规律,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静下心来分析现实、找准方向,才能在变化的格局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这次北极航线的成功,它不仅是一条货运通道的开通,更是一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思路,当传统路线走不通的时候,或许转个方向,就能看到新的希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