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13:35

印度GDP又吹牛!喊着超日本,却被数据“打脸”,贫困人口超1.8亿


总刷到印度经济“逆袭”的消息,一会儿说GDP突破4.19万亿美元超了日本,一会儿又放话2028年要把德国拉下马,俨然一副全球经济“显眼包”的架势,但这背后可大有门道。
先说说那个最火的“超日”新闻,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苏布拉马尼亚姆公开表态,称印度经济体量增长至4万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很多印度民众得知后,那叫一个高兴。

结果没多久就被“打脸”了,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经济学家的维尔马尼表示,印度还没有成为第四大经济体呢,但他相信这一目标将会在2025年底实现,4万亿美元只不过是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数据而已。
并且,通过查看IMF原始数据发现,印度2025财年GDP预计是3.909万亿美元,日本同期是4.026万亿美元,差着小一百亿美元呢。合着这是把年底的目标提前大半年庆祝了,跟选秀选手刚进半决赛就举着冠军奖杯合影似的,尴尬不?

不过话说回来,印度这几年的蹿升速度确实有点唬人。2000年的时候GDP排名还在10名开外,在全球经济圈基本没存在感。但从2017年开始跟开了挂似的,短短8年把英国、法国、日本这些老牌强国一个个超了过去,现在稳坐第四的位置,就等着赶超德国。
更关键的是,在全球经济都蔫蔫的当下,印度还能保持6%以上的增速,是IMF预计未来两年唯一增速超6%的主要经济体。对比一下,美国2025年增速预计才1.8%,德国还在负增长泥潭里挣扎,这反差确实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难免有人说这是在复刻中国当年的经济奇迹。

支撑起这份底气的,很大程度上是印度的“劳动力核武器”。现在主要国家里,也就印度的人口结构称得上“健康”,15到64岁的劳动人口有5.94亿,全国平均年龄才28岁,比很多国家的青年人口平均年龄都低。
你知道这意味着啥吗?当日本、欧洲这些地方靠着补贴催生、引进移民都填不上劳动力缺口的时候,印度光靠自然增长就能持续输出劳动力,这红利至少还能吃十几年。

但别光看人口多,印度在IT领域的“人海战术”确实玩得溜。国内就业机会少,好多人只能拿着低薪勉强糊口,唯独外包行业的工资特别可观。这就刺激了不少印度人借钱也要学编程,硬生生堆出了一大批IT程序员,主打一个“量大管饱”,慢慢把全球IT产业的蛋糕分走了不少。
2021年到2025年这几年,印度服务业本来占比就高,还能保持13.5%的年复合增长率,这背后全是IT产业在撑着。连日本这种上世纪就成了发达国家的地方,都不得不服软,9月末官宣要引进5万名印度技术人才,这妥妥的“认怂”现场啊。

不过咱聊到这,就得泼盆冷水了,不然容易被表面数据带偏。印度经济这光鲜的外衣底下,藏着太多触目惊心的窟窿。世界银行有组数据特扎心:印度每天生活费低于2.15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超过1.8亿。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8个印度人里就有1个在温饱线上挣扎,可能这辈子都没尝过肯德基是什么味儿。2023年的全球饥饿指数更狠,印度拿了28.7分,直接被归到“重度饥饿”,在125个国家和地区里排第111位,比好多非洲国家名次都靠后。

更让人揪心的是,16.6%的人口都营养不良,35.5%的儿童存在发育迟缓问题,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孩子可能因为饥饿影响一生的发展,看到这不得不感慨一下,印度现状的割裂。
一边是富豪们开着豪车,喝着香槟,婚礼能请来国际巨星撑场面;另一边是平民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可能一辈子都没走出过自己的村子,换别的国家,这么大的贫富差距早该出乱子了,但印度偏偏靠宗教稳住了局面。

多数印度人都信“今生修来世”,觉得这辈子苦点累点不算啥,只要克勤克俭,下辈子说不定就能投胎成婆罗门,这种信仰无意间成了社会稳定的“缓冲垫”,但也着实让人觉得心酸,等于用精神寄托掩盖了现实的不公。
其实印度能有今天的增长,还有两个很关键的外部因素。一是上层精英确实能折腾,在IT、金融这些领域抓得紧;二是赶上了东西方对抗的好时候,成了两边都想拉拢的香饽饽。

俄罗斯的便宜原油敢买,西方的技术和援助也敢接,等于同时占了两边的便宜,这运气确实没谁了,但说到这儿,就得提印度玩数据的老毛病了,这可不是第一次闹笑话。
早在2021年就有报道称,印度过去GDP跌得难看,他们直接改了统计口径,把以前不算的部分硬加进去,硬生生把数据做“好看”了。现在“早开香槟”的操作,跟当年比起来简直是一脉相承,只能说套路玩得越来越熟练了。

而且印度现在的状况,简直是把中等收入陷阱的“坑”踩了个遍。技术创新能力不行,核心技术大多靠引进;国内高薪岗位少得可怜,5.94亿劳动人口里好多找不到正经工作;贫富分化更是没眼看,10%的人口拿走了全国三分之二的财富。
最让人没底的是制度腐败,小米、vivo这些中国企业去印度办厂,平白无故就被罚款,金额还不小。现在国际上做印度生意的商家都有个潜规则:没收到全额货款绝对不敢发货,就怕钱货两空。这背后的猫腻,懂的都懂。

说到腐败,就不得不提莫迪的好友阿达尼。2014年莫迪刚当选总理,阿达尼的财富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到2023年暴涨了30倍,2022年还一度冲到全球富豪榜第二。这种政商绑定的模式,表面上催生出了富豪,实际上却掏空了经济发展的根基,普通老百姓根本捞不到好处。
不过印度也有个很神奇的“海外军团”,这点确实值得说道。印度人特别讲究“打仗亲兄弟”,只要有人在国外站稳脚跟,肯定会把兄弟姐妹都拉过去。截至2024年底,定居海外的印度人已经有3540万,每年还在往外输出250万人左右。

更厉害的是,这些海外印度人只要进了企业管理层,就会慢慢提拔自己人。现在英国首相是印度裔,微软、IBM、星巴克的CEO也全是印度裔,等于在全球高端职场占了不少席位。
回头再看印度的前景,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大概率是稳的,毕竟人口基数在这儿摆着,就算靠总量堆也能堆上去。但这个“第三”的含水量有多大,就得打个问号了。1.8亿贫困人口、35.5%发育迟缓的儿童、混乱的制度腐败,这些问题不解决,经济增长早晚会触到天花板。

而且印度的人口红利也不是永久的,现在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2.2,就比世代更替水平高一点,再过十几年可能也会面临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到时候要是还没解决技术创新和贫富差距的问题,那才是真的麻烦。
说到底,印度这波经济狂飙更像一场“不对称狂欢”:精英阶层在前面领跑,拿着漂亮的数据到处炫耀;底层民众在后面垫背,连温饱都成问题。所谓的“超越日本”“赶超德国”,更像是选择性忽略了民生短板的宣传话术。

至于能不能成为世界第一,现在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且不说中美两国的经济体量和技术实力,单是印度内部的这些窟窿,就够填几十年的。人口多确实是优势,但如果不能把人口变成有技能的劳动力,不能让财富惠及普通民众,那再多的人也只是数字而已。
最后还是想问一句:靠提前庆祝GDP、绑定政商关系堆出来的增长,真的能持久吗?人多或许能堆出第三的排名,但能堆掉1.8亿人的饥饿和贫困吗?这答案,估计得等时间来揭晓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GDP又吹牛!喊着超日本,却被数据“打脸”,贫困人口超1.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