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8 10:31

中美博弈进入“上甘岭时间”,中方底气来自三大支柱,美国必败!

当美国财长贝森特试图用“关税休战期”换取中国稀土让步时,他或许没意识到,这场博弈的主动权早已不在华盛顿手中。从贸易战到科技围堵,美国为何在稀土领域频频“破防”?中方一套组合拳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底牌?
美方“筹码焦虑”:从关税博弈到稀土困局
日前,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提出“延长中美关税休战期”以换取中国放宽稀土管制,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关注。然而,细究其逻辑漏洞百出:所谓“休战期”本质是双向互利,美方若单方面终止,本国企业同样需承担对华关税成本。
贝森特甚至翻出8月底中国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访美旧账,声称其“不请自来”“发表煽动性言论”,但中方公开记录显示,李成钢当时强调的是“平等对话管控分歧”。

美方的矛盾姿态暴露其战略困境——既要维持关税杠杆,又急于破解稀土供应链危机。此前特朗普政府曾威胁对华加税100%、禁止中国食用油进口,但均未付诸实施。究其原因,美国大豆出口商已因失去中国市场损失惨重,若再断供稀土加工材料,美国军工、新能源产业将面临断链风险。
中方“稀土组合拳”:精准打击与战略定力
中国商务部的六份稀土管制公告,被外媒称为“教科书式反制”。一方面,中国将稀土开采配额收紧15%,并强化出口许可证审核;另一方面,对美征收船舶特别港务费、启动高通反垄断调查,形成多维度施压。这些措施直击美国软肋:美国约8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且短期内无法重建完整产业链。
更关键的是,中方行动始终遵循“对等博弈”原则。例如,美国若暂停休战期,中方同步取消关税豁免;美方限制芯片出口,中方加速国产替代。这种“你打一拳、我还一掌”的策略,迫使美方陷入“成本核算焦虑”——特朗普嘴上强硬,却迟迟未签署对华全面贸易脱钩行政令,正是因为美国企业界强烈反对。

博弈进入“上甘岭时间”:意志与实力的较量
金灿荣教授将当前中美博弈类比“上甘岭战役”,这一比喻精准刻画了局势本质:表面是贸易摩擦,实则是战略相持阶段的意志对抗。
美方从“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恰恰说明其攻势疲软。例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联合日韩荷兰封锁先进制程,结果中国成熟制程芯片全球份额不降反升;在稀土领域,美国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加速采矿项目,但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仍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
中方底气来自三大支柱:
内循环韧性:中国拥有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和41%的储备量,即便贸易中断,亦可依托国内市场消化产能;
反制工具库**:从农产品关税到港口特别费,中方每次反击都均瞄准美方痛点,让其空苦不堪;
国际规话语权:通过WTO诉讼、多边合作瓦解美国孤立中国的企图。
短期内,中美博弈焦点将汇聚于两个节点:一是11月APEC峰会能否实现元首会晤,二是关税休战期到期后的后续安排。

若美方坚持用“威胁式谈判”施压,中方大概率以更强硬反制回应——例如进一步限制镓、锗等稀有金属出口,直接卡住美国军工科技发展的脖子。
长期来看,美国唯有接受“竞争共存”现实方可破局。中国已通过稀土博弈传递明确信号:在核心利益上,中国“不会妥协、不怕对抗”。
一切强权和霸凌,我们从来都不怕。这场博弈终将证明,谁才是未来全球供应链的真正“定盘星”。
稀土之争不仅是资源战,更是大国战略耐力的试金石。当美国忙于用筹码交换短利时,中国已用一套绵里藏针的组合拳,写下新时代“上甘岭”的注脚——这一次,山顶的旗帜注定迎风而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博弈进入“上甘岭时间”,中方底气来自三大支柱,美国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