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制美国,韩国造船市场发生恐慌,订单潮恐袭韩国船厂
10 月 14 日,中国商务部发布 2025 年第 6 号令,以反制美国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发起的 301 调查为由,正式将韩华海洋株式会社旗下 5 家美国相关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全面禁止我国境内组织与个人与其开展交易合作。这一精准打击不仅是对美方单边制裁的直接回应,更让深度绑定美国 “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MASGA)计划的韩国造船业陷入集体恐慌,行业未来恐将遭遇订单与供应链的双重冷潮。韩华集团总部。图源:韩华
作为美韩造船合作的核心载体,韩华海洋的命运始终与 1500 亿美元对美投资承诺紧密相连。这家韩华集团旗下的造船巨头,不仅在 2024 年底收购美国费城造船厂,更于 2025 年追加 50 亿美元投资,成为特朗普政府重振造船业的 “关键棋子”。其美国子公司韩华海运此前高调宣布的合作计划 —— 联合费城造船厂收购 2 艘 LNG 运输船、10 艘中程成品油轮,且 LNG 船核心建造工作留韩完成 —— 本被视为韩国造船业 “借美拓市” 的典范,如今却因反制措施蒙上阴影。更值得警惕的是,韩华海运商业副总裁 Ryan Lynch 早在今年 3 月便公开表态支持美方 301 调查,这种 “主动站队” 成为中方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
反制措施落地首日,韩国造船业的恐慌情绪已率先在资本市场爆发。韩华海洋股价应声下跌,成为市场对行业前景担忧的直接缩影。LS Securities 分析师李在赫向《朝鲜日报》直言,当前的制裁仅是 “冰山一角”,若中方扩大反制范围,海外船东对韩国船舶的订购犹豫将显著加剧,商业订单活动恐遭重创。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国作为全球造船业霸主,占据 50% 的全球产能与近七成新接订单份额,其政策导向足以影响全球船东的决策逻辑。更令韩国业界焦虑的是,本国造船业对中国供应链存在深度依赖 ——HD 现代重工、三星重工等巨头使用的中国厚板比例达 20%,小型船厂更是高达 50%,而厚板占造船成本的 20% 至 30%,且中国产品价格比韩国低 15% 至 20%。若中方进一步限制零部件出口,韩国船厂的生产计划将被迫延迟,成本压力陡增。
韩国政府虽试图淡化危机,称韩华海洋与中企业务往来有限,短期影响可控,但总统府 “正通过韩中贸易渠道紧急沟通” 的表态,暴露了其内心的焦灼。一名消息人士坦言,中国极少动用制裁手段,此次出手的威慑力远超措施本身,加之美国制裁政策持续变动,韩国造船业正陷入 “中美夹缝” 的两难境地。行业观察家指出,中方此举意在明确警示:任何试图 “借美遏华渔利” 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这种信号已引发连锁反应 —— 有船东开始重新评估韩国船舶的潜在风险,担忧与韩国船厂合作可能卷入中美贸易博弈,进而影响船舶运营与维修保障。
韩华集团巨济造船厂。图源:韩华海洋
对于韩国造船业而言,更大的危机潜藏在未来的订单竞争中。此前因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韩国曾短暂收获订单份额提升的 “红利”,2025 年上半年新船订单占比从 15% 升至 25.1%。但随着中方反制落地,这一红利恐快速消散。中国 “两船合璧” 后形成的规模优势与成本控制力,将进一步挤压韩国船厂的生存空间。更关键的是,美国造船成本为中韩的 3 至 5 倍,其 “重振计划” 难以速成,韩国试图依托美国市场规避风险的策略,本质上是 “与虎谋皮”。若海外船东因制裁风险转向中国或其他地区船厂,韩国造船业或将面临订单 “冷潮”,多年积累的高附加值船型优势也可能逐步流失。
从目前局势看,中方反制已开启 “多米诺骨牌” 效应。交通运输部同步启动的产业链安全调查,暗示后续可能出台更有力的应对措施。韩国造船业的恐慌,本质上是对 “押注单边合作” 的集体反思 ——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试图依附一方遏制另一方,最终只会沦为博弈的牺牲品。这场由美国 301 调查引发的行业震荡,正让韩国造船业逐渐看清:脱离中国市场与供应链的 “单飞” 之路,注定布满荆棘。
来源:船舶前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