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为何不全部交出人质遗体?果然随后,特朗普发出"暴力"威胁
前言加沙的停火没撑过 48 小时,周二上午,加沙北部边境突然响起枪声,以色列军方称 “为消除威胁” 向靠近的人开火,最终 6 名巴勒斯坦人丧命。同时哈马斯未能按时归还全部28具遇难人质的遗体,以色列随之发出了“周二结束”的最后通牒。
遗体成了 “导火索”其实边境开枪前,停火早因 “遗体” 卡了壳。按特朗普斡旋的协议,哈马斯得把 28 具以色列遇难人质的遗体交回去,可直到现在,以色列只收到 4 具棺材。
这事儿直接惹火了遇难者家属,有人举着亲人的照片守在以色列政府门口,喊着 “要回我们的人”,人质和失踪家属论坛更是发声明,要求政府 “给个强硬说法”。
可双方各有各的理。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说哈马斯是 “故意藏着遗体,想留着当谈判筹码”,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也跟着放出消息,说政府认定哈马斯不是找不到,就是故意拖,但哈马斯和红十字会不这么看。
红十字会发言人克里斯蒂安・卡东直言,加沙被炸得一片烂,工作人员带着探测设备在废墟里扒,“找遗体比救活人难多了,可能要几周,甚至永远找不到”,哈马斯也说,有两名失踪人员的下落他们也不清楚。
说实在的,这事里可能两边都没全说假话。哈马斯或许真有找遗体的难处,但也未必没打 “拖延牌” 的心思。
可不管怎么说,把逝者的遗体当谈判工具,这是连最基本的人情都不顾了 —— 那些家属等的不是 “筹码”,是能给亲人办个体面葬礼的机会。
更关键的是,当初停火协议只写了 “移交遗体”,没说清交不齐怎么办、给多少时间找,这种模糊的条款,早为今天的僵局埋了坑。
4 具遗体背后已移交的 4 具遗体里,有两个人的故事让人心里发堵 —— 他们本不该以这样的方式留在加沙。
26 岁的盖伊・伊卢兹是个音响工程师,正等着在音乐圈闯出名堂。2023 年 10 月 7 日那天,他去 Nova 音乐节,没成想遇到枪击,之后被拖到加沙的医院,最后还是没救回来。他的人生刚要展开,就定格在了音乐节的混乱里。
还有 23 岁的比平・乔希,他是尼泊尔来的农业学生,到以色列是想学怎么种地,以后回家乡帮着改善收成。
可他在基布兹被绑架,最后一次有人看到他,是被拖进加沙的希法医院,再也没出来。他来的时候带着对土地的期待,走的时候却成了异国废墟里的一具遗体。
另外两具遗体,53 岁的约西・色拉比是在家和家人一起被绑的,23 岁的丹尼尔・佩雷斯是在边境阵亡的装甲兵排长,直到现在,没人知道他们最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枪声只是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边境的枪声不是偶然。就算没有遗体的事,以巴之间的信任也薄得像张纸 —— 打了这么久,双方前线的人看对方都带着敌意,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动手。
这次以色列开枪,说是 “消除威胁”,可在这种紧张劲儿里,所谓的 “威胁” 很可能只是误判。更要命的是,以色列这边还有人在 “拱火”。
极右翼安全部长本 - 格维尔直接给总理施压,要给哈马斯下最后通牒,“不还遗体就停援助”;国防部长卡茨也放狠话,说不移交遗体 “后果严重”。这种强硬表态,没给谈判留一点余地,反而让两边的火气更大。
不过随后哈马斯又再次送回了两次人质遗体,一次是在当地时间14号,送来了4具;另一次则是在15日,这次是两具,截止目前为止,已经移交了10具,已经算是很有诚意了。
但是与此同时,特朗普却又对哈马斯发出了威胁,要求他们接触武装,否则不排除用“暴力的方式”。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哈马斯会同意吗?反正美国一方先放出“好消息”,说哈马斯同意了,但是这件事能否顺利,还是得打个问号。
现在再看特朗普当初的斡旋,更像一场没搭好架子的 “和平秀”—— 只促成了人质交换,却没解决最关键的 “后续问题”:遗体怎么交、交不齐怎么办、边境怎么防擦枪走火,到最后和平就成了一戳就破的泡泡。
特朗普斡旋的这场和平,到底是真和平,还是下一场冲突前的 “喘气时间”,现在谁也说不准,但边境的枪声,已经给出了不好的信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