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23:44

首个阻挠93阅兵的国家出现,拒绝向中国道歉,还派军机监视中方


一切都在2025年8月急剧升温。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球历史认知调查,近60%的亚洲受访者认为“正视二战历史是维护亚洲和平的第一要务”。就在中国即将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的时刻,亚洲局势突变,日本的外交与军事动作频频搅动东亚水面。事件波澜起伏,各国元首陆续确认出席,而日本却连续多次刷新外界预期。93阅兵前夕,日本不仅成为首个公开阻挠他国参与的国家,还紧急升级东海空中行动,拒绝向中国道歉,并在钓鱼岛方向加大军事存在。这一连串高密度动作,究竟意欲何为?

日本外交转向,首提“反对”他国参会8月25日,日本外务省罕见高调,公开劝告欧洲与亚洲国家“谨慎考虑”是否参加中国93阅兵。理由只有两个字:“反日”。这一表态迅速在国际媒体引发连锁反应。法新社、路透社等权威媒体相继报道,欧洲议会亚洲事务委员会甚至紧急召开磋商会议,评估日本此举可能带来的外交后果。
日本很清楚,在2025年这场全球瞩目的纪念大会上,任何一点外交风吹草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日本自知无法改变中国主导这场历史叙事的事实,却试图用外交手段影响他国立场:一方面,拒绝自身参与,另一方面,持续向多国施压,甚至不惜通过电话、外交照会等方式,私下递送不参与建议材料。东盟部分成员国外交部官员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日方相关工作力度“前所未有”。

日本的动机不难理解。纪念大会本身承载的不只是历史回顾,更是一场国际话语权的博弈。外交层面,每一次表态、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区域力量格局的明暗较量。日本选择此刻高调发声,意图极为明显:一是削弱中国通过纪念活动所凝聚的地区共识,二是对国内保守势力交代“没有低头”,三是为其自身历史责任继续设置“缓冲带”。
历史责任与现实政策的双重博弈8月15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东京发表战败80周年讲话,全文未见“道歉”二字,也没有对二战侵略行为给出任何明确谴责。自2020年以来,日本对二战历史的表述愈发模糊,既在教科书中淡化侵略,也在国际场合刻意回避“责任”话题,转而强调“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

这一政策调整并非空穴来风。日本内阁府2025年8月发布的《国民安全认知调查》数据显示,约72%的日本受访者认为“不应再为历史问题承担额外责任”。在国内民意支持下,日本政府立场愈发强硬,外交话语体系也转向现实利益优先,试图通过“责任切割”来摆脱历史包袱。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2025年《防卫白皮书》中,首次将“台湾有事”界定为“日本有事”,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战略信号。
在国际层面,日本的做法引发多方质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在其8月底的例行发布会上,专门将日本的历史表述列为“东亚和平风险因素”之一。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CRS)公开文件也提到,日方历史立场“已成为美日同盟新变量”。历史责任与现实政策的碰撞,使得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信誉正面临新一轮考验。

东海风云再起,钓鱼岛局势骤然紧张就在中方公布阅兵流程后的第二天,日本空中自卫队侦察机即出现在中国东海附近,并贴近中方防空识别区飞行。日方官方对外宣称,这属于“例行侦察”;中国军方则加大空中巡航力度,严密监控相关空域。日本自卫队在8月中旬还首次启用新型无人机,定期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日海域进行“巡航监视”。据《日经新闻》权威数据,2025年日本防卫预算再创新高,钓鱼岛及东海方向的军费投入同比增长12.3%。
东海局势因此骤然升温。中国海警持续加强在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的巡航与执法,保持对争议区域的实际控制。在日本不断增强军事存在的背景下,东海成为中日两国安全博弈的前沿阵地。日本在东海频频发出“信号弹”,无疑是在国际层面展示其“新战略主动性”。但这种主动并未带来预期的外交红利,反而加剧了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

美国国防部8月发布的亚太安全局势评估报告指出,日本已成为美国“印太战略”的关键前沿节点。美日双方在最新协议中,计划于2026年在日本本土部署“堤丰导弹系统”,标志着日本军事战略由“专守防卫”向“主动介入”转型。最新数据显示,日本2025财年防卫预算破纪录达到7.3万亿日元,年增长率高于亚太所有主要国家。
国际话语权的激烈较量本次93阅兵的真正焦点,其实早已超越仪式本身。中国通过纪念抗战胜利,强调缅怀历史与珍视和平,提出“铭记历史、维护和平”的理念。这种主张获得了包括俄罗斯、东盟六国、白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多国元首的积极响应。日本对此极为警惕,担心中国在区域内“凝聚更多历史共识”,进一步强化亚太影响力。

不少国际观察家指出,日本的高调反对,恰恰反映出其对中国主导历史叙事权的担忧。2025年6月,亚洲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亚太民意趋势报告》显示,近7成东盟受访者认为中国有权主导抗战纪念活动;而日本则被认为“试图淡化历史责任”。日本国内媒体对此同样高度关注,《读卖新闻》评论称,“中国93阅兵是对日本国际形象的外部压力测试”。
日本在外交舞台上的“逆流而上”,不仅没有阻止中国历史观念的扩散,反而暴露其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尴尬处境。中国的立场始终明确——纪念抗战胜利,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和平的守护,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日本的焦虑则在于,世界主流认知对“历史正义”的共识正逐步凝聚,而它自身却难以摆脱“回避责任”的质疑。

美日同盟升级与亚太战略博弈2025年,美日同盟进入新一轮战略升级。日本修改《国家安全战略》,首次提出先发制人选项,并积极推动修宪进程。美国国防部与日本达成协议,把“堤丰导弹系统”引入日本本土,极大提升日本的区域打击能力。与此同时,美日“印太战略”高度绑定,日本在亚太成为美国前沿“代理人”,承担更多区域安全责任。
日本的军事扩张并未带来地区安全感。亚太安全论坛2025年8月的闭门会议记录显示,多国代表担忧“日本主动性战略”加剧地区军备竞赛。台湾问题、钓鱼岛争议、东海空域摩擦——每一个节点都牵动东亚安全神经。中国则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海空一体化巡航,稳控区域局势。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首次高调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一表述被普遍解读为日本准备在台海局势升温时采取更积极军事立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表示“关注”,东盟部分国家则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历史未远,风云再起93阅兵的隆重举行,既是历史节点,也是现实风暴。日本的外交阻挠、历史回避与军事挑衅,已成为区域安全与国际叙事的多重变量。中日关系未来将走向何方?答案或许正隐藏在这场看似平静却涌动暗流的国际大戏之中。

每一次历史纪念,都是对未来的拷问。中国用行动守护和平,呼唤世界铭记历史。而日本的选择,则决定着亚太安全格局的走向。风云再起,全球目光投向东亚,静待局势发展。
参考资料:日本阻挠各国参加中国抗战纪念活动,安的什么心?
2025-08-26 13:42·中国网观点中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首个阻挠93阅兵的国家出现,拒绝向中国道歉,还派军机监视中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