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23:44

高志凯博士划了两条线,让狂妄的对手进入到语无伦次的不占理状态

2025年在中印、中菲边境博弈场上,一个显著变化正在发生:中国正逐步摆脱“事件触发-被动回应”的传统模式,转而以法理为刃、以历史为基,主动设置辩论议题。

高志凯博士(左二)在第14届中菲关系马尼拉论坛上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实践,便是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博士提出的“恒河线”与“东经118度线”理论。在国际舆论长期被西方叙事主导的背景下,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话语策略,为领土主权维护提供了新范式,也为外交部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划线背后:历史语境与现实动因高志凯博士的“划线”并非突发奇想,是精准锚定争议方逻辑漏洞的靶向施策,其背后蕴含着对历史经纬与现实博弈的深刻把握。
东经118度线:戳破菲律宾领土主张的法理困境
2025年9月,马尼拉论坛上的交锋成为东经118度线进入公众视野的契机。这一划线的直接背景,是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持续动作——仁爱礁坐滩军舰已滞留26年,对黄岩岛等岛礁的觊觎从未停止。
面对菲方基于“实际控制”的模糊说辞,高志凯抛出了一个致命问题:菲律宾是否承认1898年《美西条约》划定的东经118度西部边界?

CGTN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南海》展现的东经118度线
这一问题直击要害。作为菲律宾领土合法性的国际法源头,《美西条约》明确将其西部边界限定于东经118度线,而黄岩岛、仁爱礁均位于该线以西。
高志凯的逻辑闭环清晰可见:承认该线,则菲方越线主张领土属自相矛盾;否认该线,则等于否定自身国家领土的法理根基,打开了他国向东越线的潘多拉魔盒。
这种策略精准利用了菲律宾依赖殖民时期条约却又试图突破其限制的矛盾心态,迫使对方陷入两难。
恒河线:揭露印度殖民遗产的叙事虚伪
在中印边境,印度长期以“麦克马洪线”这一殖民遗产作为划界依据,却回避其自身对殖民逻辑的双重标准。2025年初,印度再度强化该线主张,试图在国际舆论中塑造“既定事实”。对此,高志凯提出“以恒河划界”的反制假设,构建了“恒河线”理论。
这一划线的核心并非真要重新划定边界,而是以镜像逻辑暴露印度主张的荒谬性:若殖民时期的单方划线可被视作合法依据,那么中国同样可依据此逻辑提出新的边界主张。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打破了印度独占话语解释权的局面,让国际社会开始审视 “麦克马洪线” 的殖民本质,从法理根源上动摇了印方主张的合法性。
划线的积极意义:话语权争夺的破局价值两条虚拟界线的提出,在舆论场与博弈场上产生了多重积极效应,成为话语权争夺的经典实践。
我方主动划线将争议拉回历史法理的核心战场
长期以来,部分国家在边境争端中刻意回避历史经纬,转而炒作“现状控制”“安全威胁”等情绪化议题,试图将水搅浑。高志凯的划线策略则强行将讨论拉回根本 —— 领土主权的合法性源于历史条约与国际法,而非军事存在或舆论炒作。
在菲律宾,东经118度线的提出让菲方不得不直面自身领土来源的法律文件,其越线主张的自相矛盾性在国际舆论中暴露无遗;在印度,恒河线的反讽让“殖民遗产合法性”成为无法回避的议题,迫使印度在“承认殖民逻辑”与“放弃麦克马洪线”之间做出选择。这种对核心议题的锁定,有效规避了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
划线的目的是要构建“让对方听懂”的话语体系
有效的外交沟通,关键在于使用对方熟悉的逻辑框架传递自身主张。高志凯的划线策略深谙此道:对菲律宾,他从其奉为法理源头的《美西条约》切入;对印度,他沿用其依赖的“殖民时期划线” 逻辑;对西方听众,他引用纽约州律师执业经验、耶鲁校友渊源等对方认可的身份符号增强说服力。

高志凯博士划的恒河线
这种“用对方的语言讲道理”的方式,显著提升了话语穿透力。正如在马尼拉论坛上,通过追溯美国首任驻菲总督(耶鲁校友)的历史渊源,高志凯成功建立了对话基础,让菲方无法以“不懂国际法” 为由回避问题。这种沟通效率,远高于单纯重复“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直白声明。
划线的价值在于重塑攻防态势的战略主动
划线策略实现了从“防御回应”到“主动设题” 的态势转变。过去,中国在边境争端中多处于“对方挑事-我方应对”的循环,如针对菲方船只挑衅实施驱离等行动,虽维护了主权,却未能改变舆论议程设置权。
而东经118度 线与恒河线的提出,将博弈节奏掌握在己方手中。中国开始主动抛出问题:“菲律宾是否承认自身西部边界?”“印度为何只认可对自己有利的殖民划线?” 这种议题设置能力,迫使争议方从 “进攻者” 转为 “答辩者”,在国际舆论中陷入被动。2025 年以来,印菲两国在多边论坛上频频因类似问题语塞,正是战略主动权转移的直接体现。
结论:外交借鉴——“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的实践路径高志凯的划线策略,本质是一套 “精准定位矛盾-构建逻辑闭环-引导舆论聚焦” 的话语方法论,其核心精髓对官方外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要学会“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的前提,是找到对方逻辑的 “阿喀琉斯之踵”。高志凯的实践提供了清晰范本:针对依赖殖民遗产的主张,就用殖民逻辑反制;针对援引国际法的说法,就用其自身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驳斥。
我们的外交部门可建立 “争议方话语数据库”,系统梳理对方在不同场合的表态、援引的法律依据、提出的划界原则,从中寻找矛盾点。这些矛盾点正是话语反击的最佳切入点,有了这样的话语反击,就能更好地维护我国的领土权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志凯博士划了两条线,让狂妄的对手进入到语无伦次的不占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