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辞职、新官难产、预算卡壳:日本政坛陷入死循环
前言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日本这边可好,首相甩手不干了,新掌门人却迟迟选不出来!
国会虽然要开了,可最关键的“谁来当家”这事竟然还能“悬空”?
这还不算,年底给老百姓发钱、搞经济的“钱袋子”预算,也眼看要因为这场内讧而难产。
这一连串麻烦,可真是让人看了干着急。
临时国会开了,但最关键的事却“悬空”了千呼万唤,日本的临时国会总算定在了10月21日开门。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个开会时间比原计划晚了好几天,透着一股子勉强和仓促。开这个会最主要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选出一位新首相,完成权力的平稳交接。
可吊诡的是,国会是确定要开了,但“什么时候选首相”这个核心问题,执政的自民党和在野党却没能谈拢,成了一件“悬空”的事。这就好比戏台子已经搭好了,锣鼓也敲响了,但两个最重要的角儿却在后台为谁先上台吵了起来,戏没法开场。自民党想快刀斩乱麻,提议21号当天就直接投票选首相;但在野党立宪民主党不买账,认为很多前提条件都没谈妥,坚决不同意。双方不欢而散,只能约定改天再吵。
时间不等人:外交大事迫在眉睫,新首相“岗前培训”都来不及为什么说“悬空”是件麻烦事呢?因为政治最怕的就是“空窗期”。时间不等人,特别是外交日程,那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早就定好了的。听说到了10月底、11月初,日本的外交活动就排满了,重头戏可能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到访。
新首相可不是选上来就能直接去跟外国元首握手的。在这之前,他得先在国会发表一篇施政演说,向全国民众和议员们阐述自己的治国方略,这就像一份公开的就职承诺。说完之后,还得留在国会,接受各个党派代表的轮番质询,这些问题往往尖酸刻薄,很不好应付。这一整套流程,是新首相树立权威、亮相国际舞台前的“必修课”和“岗前培训”,没有个把星期根本下不来。
如果选首相的事情一拖再拖,拖到11月初,那留给新首相准备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政府内部有人担心,仓促上阵,万一在重大外交场合出了岔子,那丢的可是整个日本的脸面。
钱袋子大战:补充预算案可能年底“难产”比谁当首相更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是“钱”的问题。每年年底,政府除了要编制下一年度的正式预算,常常还会因为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自然灾害、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编制一个“补充预算案”,相当于家庭的“额外大笔开支”。
今年,这个补充预算案显得尤其重要。自民党内的热门人选高市早苗就放话,如果她当选,会立刻推动制定经济措施和编制补充预算。但问题是,这份钱袋子方案从启动到提交国会,走流程就得花上一个月。而且,现在自民党在议会里说话不算绝对算数,必须获得其他在野党的支持才行。这就意味着,新政府上台后,得花大量时间去跟在野党谈判、妥协,就像一场艰难的“拉锯战”。
雪上加霜的是,12月下旬政府就必须启动明年全年预算的编制工作了。如果补充预算案到那时还因为朝野扯皮而悬在半空,就会和正式预算的准备工作“撞车”,导致两边都做不好。自民党内部已经有人悲观地预测,照这个吵法,补充预算案想在年内通过,“难度相当大”。万一“难产”,很多计划中的补贴、公共投资可能就无法按时到位,这会直接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和经济的运行。
环环相扣:日本政坛面临“多米诺骨牌”效应现在日本政坛的局面,就像一副立起来的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牌是新首相的选举时间——它什么时候倒下,决定了后续所有事情的节奏。
这张牌倒得晚了,就会推倒第二张牌:新政府的国际亮相和外交筹备,可能搞得手忙脚乱。
同时,它也会撞倒第三张牌:补充预算案的编制和审议时间被严重挤压。
而第三张牌如果倒下,又会重重砸在第四张牌——2026年度正式预算案的编制工作上,导致政府新一年的财政规划从一开始就陷入混乱。
这几个环节紧密相连,任何一个出了差错,都会产生连锁反应,让局面更加复杂难解。
结语所以,眼下日本国会里的争吵,绝不仅仅是几个政治家在争权夺利那么简单。它关系到国家机器能否顺利运转,关系到外交大事能否稳妥处理,更关系到年底和明年开春,老百姓的钱袋子、国家的钱袋子能不能安稳。这场围绕权力和金钱的博弈,结果如何,我们这些旁观者只能静观其变,但无疑,未来一个多月日本政坛的每一个动向,都值得仔细品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