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崩了,欧洲三国“围剿”伊朗?伊放话:敢制裁,把你们全踢出去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康康欧洲人或许以为自己下了一步绝妙的棋,结果却可能是一记反作用力巨大的“回旋镖”。
英法德三国联手启动的对伊“制裁快照”机制,本意是把伊朗逼回谈判桌,没想到这记重拳打出去,非但没听到对手的求饶,反而听到了自己身后对话大门“哐”地一声被锁死的巨响。
这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施压,它直接从三个层面把伊核问题推向了悬崖:首先,它摧毁了仅存的监督与沟通渠道。
其次,它把各方在法理和道义上的口水仗推向了高潮。最后,它让威胁的火苗,从伊核协议本身,烧向了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
釜底抽薪还是自断后路欧洲的算盘是,通过“极限施压”能换来伊朗的妥协,甚至为谈判创造新的筹码。
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了一记耳光。伊朗的反应根本不是循序渐进的抗议,而是一套瞬间完成的“硬脱钩”组合拳,快得让人来不及反应。
8月28日,当英法德三国正式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要启动制裁的“快速恢复”机制时,他们或许还留了一个自认为友好的“30天谈判窗口”。
可伊朗根本不买账,德黑兰方面几乎是立刻就表明了姿态。伊朗谈判官员阿巴斯·阿拉格齐直接公开表示,跟英法德三国的核问题谈判,已经“失去了意义”。
这话的分量可不轻,它意味着对话的政治基础被抽掉了。紧接着,实际行动更是毫不含糊。伊朗宣布终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既有合作。
就连不久前,双方还在埃及努力斡旋下达成的《开罗协议》,这个本被视为建立互信的小小成果,也因制裁的启动被伊朗方面直接视为一张“废纸”。
更绝的是,伊朗还从制度上给未来的合作加了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门槛。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现在成了与IAEA打交道的最高审查机构。
这意味着,过去常规的技术性沟通,如今都得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去审议,这扇门基本上算是关上了。欧洲人想用制裁当“开门砖”,结果却被伊朗直接砌了堵墙。
谁的规则谁说了算当制裁的大棒挥下,暴露出的不只是利益冲突,更是国际社会在规则解释上的巨大鸿沟。各方都开始围绕“谁合法”、“谁有理”构建起一套对自己有利的叙事,场面一度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罗生门。
英法德三国自认为手握法理依据,毕竟他们是按照联合国安理会的机制在走程序。然而,这一举动立刻遭到了俄罗斯的迎头痛击。莫斯科与德黑兰站在同一战线,旗帜鲜明地否认欧洲此举的合法性,认为这是在滥用规则。
伊朗方面的反击则更加尖锐,直指欧洲的“双重标准”。伊朗官员毫不客气地翻出旧账:早在2018年,特朗普政府悍然撕毁协议并重启制裁时,欧洲除了口头遗憾,几乎无所作为。如今摇身一变,自己却成了挥舞制裁大棒的“裁判”,这在伊朗看来,简直是莫大的讽刺。
更有意思的是,欧洲这次提出的诉求本身就很有争议。他们要求伊朗“彻底停止所有铀浓缩活动”,这可比2015年伊核协议的条款严苛多了,因为原协议是允许伊朗保留有限的浓缩能力的。
在伊朗看来,这等于是在说:我们不是要你遵守旧规矩,而是要你接受我们的新规矩。这让对抗的情绪更加火上浇油。
在这片混乱的舆论场中,甚至还夹杂着一些令人捉摸不透的信号。比如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度对外透露,伊朗已经准备好恢复与IAEA的对话。
但这种说法,与伊朗官方雷厉风行的强硬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让外界对幕后的真实情况感到一头雾水,也加深了各方本就脆弱的信任赤字。
牌桌要被掀翻了这场僵局的危险之处在于,它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伊核协议这个小圈子,其连锁反应正在严重冲击着更基础的全球核不扩散体系。伊朗发出的一个警告,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伊朗副外长卡泽姆·加里巴巴迪直接放话,如果制裁真的恢复,德黑兰可能会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这种威胁并非空穴来风。伊朗部分官员已经将恢复制裁的行为,定性为等同于“军事攻击”。这种话语的升级,意味着伊朗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甚至非对称的手段来回应,彻底打破外交博弈的常规。
毕竟,这次恢复的制裁是全方位的,覆盖了从核技术到常规武器,再到金融、银行、石油和国防等所有命脉行业,几乎是要把伊朗逼入绝境。
回想2015年,伊核协议达成时的核心逻辑是“以限制换取解禁”,用放弃部分权利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空间。
可现在欧洲的逻辑恰恰相反,他们在美国制裁的基础上,还要再追加一套国际制裁。这让任何基于“激励”和“妥协”的外交框架都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当胡萝卜全被拿走,只剩下大棒时,就别怪对方也要抄家伙了。
结语回头来看,欧洲三国启动“制裁快照”机制,很可能是一次代价高昂的战略误判。
它非但没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反而像一把生锈的锁,彻底锁死了沟通的大门,加剧了阵营对立,还将风险外溢到了全球安全框架。
现在,皮球又踢回了欧洲自己脚下,他们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继续施压,可能会点燃一个谁也无法控制的火药桶,甚至有幕后推手以色列的影子在晃动。可如果就此让步,又该如何面对内部和外部的压力?
伊核问题,已经从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技术性履约监督问题,演变成了一个缺乏互信、没有清晰出路的深层地缘政治危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