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驻以大使公然站台!E1计划被指 “吞并骗局”,国际法遭无视
前言:当加沙地带的炮火暂时平息,被扣押人员陆续获释、国际援助物资缓慢送达时。外界似乎看到了巴以局势缓和的迹象。
但在约旦河西岸,一场足以改写地区版图的“无声扩张”正悄然推进。
以色列政府高调批准E1定居点扩建计划,拟新建超3400套住房。
以色列财长贝扎雷尔・斯莫特里奇甚至直言此举将“埋葬巴勒斯坦建国的幻想”。
长期标榜“支持两国方案”的美国,此次却态度暧昧。
不仅未加阻拦,反而通过外交官表态称E1计划“不违反国际法”。
这场被外媒称作“吞并骗局”的行动,为何能在国际反对声中推进?
美国的“默许”是临时妥协,还是战略转向的信号?
巴勒斯坦建国的 “绝户计”要读懂E1计划为何被称为“绝户计”,首先要认清它的地理野心。
E1区域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约10公里,占地约12平方公里。
恰好卡在约旦河西岸北部杰宁与南部希伯伦之间。
同时串联起以色列大型定居点马阿勒阿杜明与耶路撒冷。
从地图上看,这片区域就像一把楔子。
一旦建成定居点,将直接切断西岸南北的地理联系。
把巴勒斯坦未来的国土分割成互不相连的“飞地”。
事实上,以色列对E1的觊觎早有历史。
2005年就曾试图推进建设,却因国际社会强烈反对搁置。
如今重启的计划不仅规模更大,还配套了公路、商业设施和军事据点。
这意味着巴勒斯坦人未来在西岸出行将面临更多关卡。
而E1紧邻的约旦河谷,正是西岸重要水源地,以色列已控制该地区约80%的淡水资源。
定居点建成后,巴勒斯坦人的水资源困境将进一步加剧。
美国态度转变:从表面反对到默许支持如此一来,即便巴勒斯坦未来获得“建国”名义,也会因地理割裂、资源匮乏失去实际主权。
可既然E1计划对巴勒斯坦建国威胁如此显著,国际社会的反对为何没能阻止以色列?
答案很大程度上藏在美国的立场转变里。
此前美国虽对以色列多有偏袒。
但在西岸定居点问题上,至少表面会强调“扩建不利于两国方案”。
2021年拜登刚上台时,就曾公开表示“定居点活动违反国际法”,并要求以色列停止扩建。
但2024年以来,美国态度明显软化。
根据美国国务院数据,2024年美国对以军援仍维持在38亿美元,且未附加任何与定居点相关的限制。
E1计划公布后,美国国务院仅模糊回应“稳定的西岸符合以色列安全与美国和平目标”,对计划本身避而不谈。
美驻以大使赫卡比更是直接站台。
称“以色列有权决定内政,E1不违反国际法”。
而赫卡比此前多次公开支持以色列在西岸的定居点建设。
甚至称“西岸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种转变背后,既有美国国内大选前争取犹太选民支持的考量,也有借以色列牵制中东其他势力的战略需求。
但美国的“默许”,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让地区局势进一步失控?
国际社会反对与巴勒斯坦的生存危机美国的态度给了以色列底气,但国际社会的反对并未缺席。
联合国发言人斯特凡・杜贾里克直言E1计划“将彻底终结两国方案”。
秘书长古特雷斯还专门致信以色列政府要求停建。
欧盟不仅发表谴责声明,还冻结了与以色列涉及西岸定居点的科研合作。
涉及资金约5000万欧元。
英国、法国分别召见以色列驻本国大使表达不满。
埃及、约旦等21国更是联合发表声明。
援引《日内瓦公约》中“禁止占领国将公民迁移至被占领土”的条款。
要求以色列撤销计划,并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
不过,这些反对多停留在外交和经济层面,缺乏强制力。
面对美国的默许,这些措施真能拦住E1计划的推进吗?
对巴勒斯坦而言,E1计划带来的是生存危机。
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4年以来,以色列已在西岸拆除超500座巴勒斯坦房屋,理由多为“未经批准建设”。
E1周边正是拆房重灾区,不少家庭被迫迁往难民营,生活来源被切断。
巴勒斯坦外交部痛斥E1计划是“渐进式吞并”。
向联合国国际法院提交申诉的同时还动员民间力量组织和平抗议。
但巴勒斯坦内部也面临分歧,哈马斯在西岸影响力上升。
部分民众对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温和应对”不满。
认为其未能有效保护民众利益,这种内部分歧无疑让应对之路更难走。
尽管E1计划给巴以和平蒙上阴影,但国际社会的监督、巴勒斯坦人民的抗争,仍为和平保留着希望。
单边扩张只会加剧仇恨,唯有美国等大国承担责任,推动以色列回到谈判桌前。
尊重巴勒斯坦合法权益,才能打破“绝户计”困局。
毕竟,两地人民对安全与稳定的渴望,才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