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存变数?特朗普强硬表态施压哈马斯,双方核心诉求难调和
特朗普在一场采访里抛出了一句强硬的话,“哈马斯的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只要我一声令下,以色列就会重返加沙的那些街道”。这句话一出来,刚启动没几天的加沙停火协议,瞬间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要知道,这份停火协议是特朗普政府推动的“20点计划”核心成果,之前还在沙姆沙伊赫峰会和埃及、土耳其等国签了担保文件,本以为能给持续近两年的冲突踩踩刹车,没想到转眼就生了新波澜。
特朗普在采访里没只说这一句,他还强调,当下最要紧的是让20名幸存的以色列人质安全释放,同时要求哈马斯做两件事,归还剩下的人质遗体,还有解除武装。
他提到“以前我必须约束以色列的行动”时,不难看出美国对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实际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既可能是推动停火的动力,也可能是打破停火的变量。
这份停火协议的第一阶段条款其实很明确:哈马斯要在以军撤军72小时内,释放所有被扣押的以色列人,包括遗体;以色列则要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还得全面开放人道主义援助通道。
截至10月15日,哈马斯确实分三批放了20名以色列人质,也交了10具遗体,以色列军队也开始从加沙部分区域撤军。
本来想觉得这初步进展能让局势稳一点,但后来发现,执行里的缺口很快就暴露了。
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说,已经移交了所有还活着的人质和能找到的遗体,剩下的遗体要么埋在空袭后的废墟里,要么在以色列军队控制的区域,得要专业设备和时间才能挖出来,现在正在全力推进。
可以色列不接受这个说法,以“没按时收齐遗体”为由,把每天进入加沙的援助卡车砍了一半,降到300辆,还暂缓开放了拉法口岸。
很显然,以色列这是想通过施压让哈马斯加快进度,但对加沙400万民众来说,这可不是好事,联合国之前就说过,停火前每天不足500辆援助卡车都不够用,现在更少了,食品、药品这些基本需求,怕是更难满足了。
除了遗体和援助的争议,双方在长远问题上的分歧更大,特朗普政府的“20点计划”里,停火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搞加沙新治理机制、组建多国部队,最终让哈马斯解除武装。
但哈马斯态度很明确,解除武装可以,但得先让以色列结束占领,让巴勒斯坦建国,这根本诉求差得太远了,就像两条道上的车,一时半会儿很难并到一起。
要理解加沙停火的难处,光看双方的说法还不够,得看看当地的实际情况,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10月发的报告里提到,加沙的医院、学校损毁率超过60%,电力供应只够日常需求的15%,就算停火了,重建和恢复民生也得花大力气。
现在援助还跟不上,这困境怎么破?埃及作为周边国家,其实也在帮忙,在西奈半岛设了临时人道主义物资中转站,想多送点东西进去,可以色列一暂缓开放拉法口岸,中转站的物资运不过去,埃及跟以色列沟通了好几次,也没什么实质性进展。
还有个关键角色不能忽略,由美国、卡塔尔、埃及组成的停火监督工作组,他们已经开始协调了,重点就是商量人质遗体移交的时间表,还有哈马斯解除武装的具体路径。
但谈了好几次,也没达成共识:以色列坚持“先收遗体再恢复援助”,哈马斯不松口“没建国承诺就不谈解除武装”,工作组夹在中间,也没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回头看特朗普的强硬表态,其实不难理解他的心思:一方面是施压哈马斯,让停火协议第一阶段能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这份停火协议是他的外交政绩,肯定想让它推进得顺利点,为自己加分。
但问题是,表态再硬,也解决不了实际分歧,短期的遗体和援助争议没理顺,长期的建国和占领问题没答案,再加上以色列对撤军没给明确说法,哈马斯在加沙又有实际掌控力,这些都像拦路石,让停火协议的第二阶段很难往前走。
从2023年10月到现在,加沙已经有超67900人死于冲突,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不少地方都成了“无法居住区域”,这些数字提醒着所有人,停火不能只是“暂时不打了”,得真正解决问题。
未来要想让和平长久,光靠美国、以色列和哈马斯三方谈可能不够,需要更多国家站出来协调,推动双方坐下来平等对话,先保障好人质安全和民众的基本生活,再慢慢解决领土、建国这些核心问题。
只有这样,加沙的民众才能真正摆脱冲突的阴影,不然停火可能只是下一次冲突前的休整,那可就太让人失望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