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0:53

印度人的阳光越来越少了

文︱陆弃
新德里10月的天空,不再是金灿灿的晨光,而是笼罩在一层厚重的雾霾之下。卡尔塔维亚大道上,行人裹紧衣物,汽车尾气在空中弥漫,太阳似乎离这个国度越来越远。最近,多家印度科研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告诉我们,这不是偶然的天气阴影,而是一场长期累积的“阳光危机”。过去30年,印度全国日照时数持续下降,幅度之大,已经影响到能源、农业、公共健康等多个领域。
研究数据触目惊心:印度西海岸年日照每年减少8.6小时,北方平原甚至高达13.1小时。孟买、加尔各答、阿姆利则这些城市,阳光仿佛被大气中的气溶胶和厚重云层一层层吞没。科学家们指出,这绝非自然波动,而是人为污染叠加气候变化的结果。气溶胶使地面接收阳光减少约13%,而云层增加导致的太阳辐射损失则高达三成以上。斯里瓦斯塔瓦教授直言,气溶胶让云层“停留更久却不降雨”,阴天持久化,正在重塑印度的气候模式。

这与印度严重的空气污染危机密切相关。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化石燃料燃烧、农作物焚烧——所有这些看似寻常的经济活动,都在将颗粒物不断推向天空。于是,阳光在大气中被稀释,印度的蓝天,逐渐成为记忆。
阳光减少的后果,首先显现于印度的能源战略。太阳能曾是印度政府自豪的“王牌”,占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近一半。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0吉瓦,目标是2030年达到500吉瓦。然而污染让太阳能发电的效率打了折扣。原本以太阳光为命脉的能源计划,正在被阴霾一点点蚕食。能源饥渴、目标难达,印度的“绿色梦想”面临尴尬现实。
农业同样遭殃。北方平原日照下降最明显,农民报告作物生长迟缓,叶面湿度延长,真菌性病害风险上升。小麦和水稻产量直线下降,有的地方甚至可能减产三成以上。印度的粮食安全,仿佛在无声中被阴霾吞噬。阳光不只是光,它是作物生长的信号,是土壤呼吸的节奏,是农民汗水的回报。没有阳光,整个农田世界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更深层的影响,落在人的身上。日照不足不仅扰乱昼夜节律,还影响激素分泌,导致疲劳、焦虑和季节性情绪障碍。维生素D缺乏悄无声息地侵蚀身体健康。心理学家警告,这种“长阴天”会让人心境阴郁,体能消减,整个人都在暗影里蠕动。
印度的困境并非孤例。上世纪的欧洲,也曾经历工业排放导致的“天暗时代”,伦敦雾霾就是最生动的记忆。但随着环保政策落地,阳光逐渐回归。中国同样用严格的污染治理扭转了日照下降趋势,太阳光重新洒在大地,能源和农业也因此获益。经验告诉印度,污染是可控的,阳光不是无法回来的奢侈品。
这场危机提醒我们,空气不是理所当然的自由资源,它的质量决定经济、健康与生活。政策的迟疑,每一吨未处理的排放,都是在挪用未来。印度若再不行动,能源浪费、粮食减产和健康隐患将形成连锁反应,甚至掀起社会问题。空气污染不只是环境问题,它是国家治理的温度计,测量的是国家能否用长远眼光守护民生。

阳光消退背后,是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博弈。印度有能力、有科技、有研究报告指路,但缺少行动的紧迫感。大雾霾笼罩的不只是天空,还有社会的警觉。能源战略可以调整,农业可以优化,但如果空气治理不彻底,阴天将继续成为常态,整个国家都在慢慢适应暗影。
每一次日照的流失,都在提醒印度:城市扩张、工业增长、农作物焚烧,每一项都不是无害的决定。空气和阳光,是公共资产,是全民族的财富,不能被短期经济利益挥霍。欧洲、中国的案例摆在眼前,“由暗转明”不是空谈,是可以复制的路径。印度若能吸取经验,治霾、控排、重视环境治理,阳光必将回归,能源与粮食的未来也会更加明亮。
新德里的晨光或许暂时被雾霾掩盖,但太阳不会永远失约。印度若敢于行动,敢于将治理落实到每一条街道、每一片农田、每一座工厂,阴霾终将散去,阳光将再次照耀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人的阳光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