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拒绝“中美二选一”:美国来帮忙可以,但中阿协议不能耽误
阿根廷一边收下美国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的支持,一边明确表态不放弃与中国的180亿货币互换协议,这种 “两边都要” 的选择背后藏着怎样的底气?阿根廷经济部长卡普托
据观察者网报道,美国财政部近日宣布与阿根廷央行敲定一笔200亿美元货币互换框架协议,美财长贝森特随即宣称,阿根廷总统米莱 “致力于将中国赶出去”。
但10月12日,阿根廷经济部长卡普托明确回应,美国对阿根廷比索的支持 “坚定不移”,但不会影响中阿货币互换协议,直接拒绝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阿根廷的强硬表态并非盲目自信,而是建立在经济、政治与外交三重底气之上,这也是其敢于对美国说 “不” 的核心原因。
经济层面,中阿合作的实用价值无可替代,这是阿根廷最坚实的底气来源。
中国是阿根廷大豆出口的最大市场,同时也是牛肉贸易的核心伙伴。
阿根廷大豆出口中国
而阿根廷则是中国锂矿的重要供应国,这种互补性贸易格局,直接关系到阿根廷农业、矿业从业者的生计。
政治现实的考量,让阿根廷不敢轻易偏向任何一方。
10月26日阿根廷将迎来中期选举,这是衡量米莱执政实力的关键考验。
9月地方选举中,米莱所在的 “自由前进党” 已丢失多个关键省份席位,支持率从就职时的45%跌至30%以下。
对米莱而言,美国的援助能快速稳定动荡的金融市场,为其争取中间选民支持;
但放弃中阿协议则会得罪依赖对华出口的庞大群体,无异于自断选情。
阿根廷总统米莱
更何况,阿根廷曾有过因单一依赖美援丧失经济主权的教训,2018年接受IMF援助后被迫削减民生开支的痛苦记忆,让国内对 “单边依附” 保持着高度警惕。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根廷的选择,清晰地暴露了中美对拉策略的根本差异。
美国仍固守霸权思维,将援助作为政治绑定的工具,试图用200亿美元换取阿根廷的 “排他性忠诚”。
中国则以平等共建的姿态赢得信任,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中阿18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仅聚焦于贸易结算与债务纾困等务实领域,这种 “不干涉他国内政” 的合作模式,让阿根廷拥有充分的政策自主权。
美国财长贝森特
过去拉美被视为美国的 “后院”,但如今各国都在践行 “利益优先” 原则,清晰划分政治与经济议题的边界。
正如阿根廷经济部长卡普托所言,“商业议题与政治无关”,这种务实思维正在成为拉美国家的共识。
从全球视角看,阿根廷的 “拒绝二选一” 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国际秩序演变的缩影。
美国试图用霸权维系的排他性合作正在失效,中国倡导的平等多元合作模式获得更多认同,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自主意识觉醒则成为重要推力。
对阿根廷而言,这种平衡策略是当前的理性选择,但长期来看仍需应对挑战:
美国可能在中期选举后加码施压,美阿协议未公开的细节也暗藏主权让渡风险。
米莱和特朗普
但无论如何,阿根廷此次的选择已经传递出明确信号:在多元世界格局中,各国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霸权式的 “二选一” 胁迫终将失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