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0:52

从上合到金砖,印度貌似只会添乱,中国当初为什么要同意他加入?

前言上合会议上印度又“唱反调”了,不是拒签联合声明,就是在“一带一路”问题上拉着脸;别的国家谴责以色列,它偏偏沉默不语,看起来印度不仅“不合群”,甚至像是“专门来搅局的”。

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质疑:中国当年到底图啥,非要拉印度进来?印度这一通操作,像不像是自己选了个“难伺候的室友”?但这事真不是一句“后悔”就能总结的。
一场入会“马拉松”,印度怎么进来的?印度加入上合组织,绝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决定,这事儿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2002年上合组织刚刚确立扩员原则,但说白了就是画了个框,还没写好规则。

到了2004年才通过了观察员条例,印度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于2005年顺利拿到了“观察员”身份,那时候的印度,姿态摆得很高,想参与又不愿低头,典型的大国情绪。
可到了2006年情况变了,上合内部达成了“暂停扩员”的共识,说是内部机制要先完善,实际上是中俄之间出现了分歧:中国更关注经贸合作,想着怎么搞互联互通;而俄罗斯则盯着安全话语权,想推出“上合能源俱乐部”,多少有点牵制中国的意思。
这时候的中国对印度的态度是“冷眼旁观”,知道它有自己的算盘,尤其在中印领土、以及中巴经济走廊问题上,很难合作。

直到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俄关系急转直下,印度也感受到了国际风向的变化,美国重心转向大国竞争,印度的焦虑感上来了,急需一个能提升话语权的多边平台,上合这时候终于把扩员程序和发展战略文件全都补齐了。
俄罗斯这时候成了“推动者”,一边拉着印度给自己壮声势,平衡一下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一边缓和印巴矛盾,甚至促成了莫迪访问巴基斯坦,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虽然对印度的“自我中心”心知肚明,但也知道这一步是挡不住的扩员趋势,与其被动接纳,不如主动设计。

于是中国一边默许印度加入,一边顺势推动巴基斯坦一同进来,形成“平衡局面”,2016年塔什干峰会正式受理申请,2017年阿斯塔纳峰会,印度和巴基斯坦双双成为成员国,莫迪当着众人面感谢俄罗斯,可谁都知道这场“欢迎仪式”的背后,是一场多国博弈的精密计算。
加入之后很“活跃”,可方向都不对印度进来了,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按规矩来”,2018年上合会议讨论“一带一路”时,印度成了唯一一个反对的国家,理由还是那套老话:中巴经济走廊穿过克什米尔,损害印度主权。

其实这事儿早在加入上合前就清楚得很,印度就是拿这个当挡箭牌,不愿承认中国在区域互联互通上的主导地位。
2024年更是闹得厉害,4月的青岛峰会印度拒绝签署防长联合声明,理由居然是“无法接受巴基斯坦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活动”。不仅如此,印度外长苏杰生还要求把“巴基斯坦支持恐怖主义”写进上合官方文件,搞得场面相当尴尬。
到了6月伊以冲突爆发,其他成员国基本都谴责以色列,印度却一句话不说,理由没人明说,但大家都知道,印度在中东也有自己的算盘,不愿得罪以色列或美国,自然不愿“统一口径”。

仔细一看,印度的问题不在于“态度强硬”,而在于它把上合当成了“自家会场”,动不动就把印巴问题带进来,搞得原本强调合作的多边平台,像是被它拿来“打擂台”。
更关键的是,印度一边在上合“唱反调”,一边还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和“四方安全对话”。嘴上说“多边主义”,行动上却处处迎合西方,俄乌冲突时它一边买俄罗斯的便宜石油,一边跟乌克兰也保持接触,怎么看怎么像是“左右逢源”的老江湖。
让进来不是“认同”,而是布局有人问既然印度这么难配合,干脆“踢出去”不就完了?说得简单,可真要操作起来,不光没那么容易,还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毕竟在收益方面因为有了印度的加入,让上合的“朋友圈”一下子覆盖了欧亚大陆五分之三的面积,人口超过全球四成,GDP占全球五分之一,不管怎么说这体量摆在那儿,谁都不能忽视,再说中国一向讲究“联通中亚,稳定南亚”,放印度在外头那是直接把南亚这块地盘拱手让人。
从反恐到能源,从边境安全到核不扩散,上合组织的存在感和话语权,也是靠着这些“难搞”的大国撑起来的,印度虽然不听话,但它的“存在”,反倒让上合显得更包容,不是中俄说了算,反而增强了国际公信力。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印度的“强硬”很大程度上跟莫迪政府的民族主义情绪挂钩,现在是莫迪当家,下一届呢?政治风向一变,立场也可能跟着动。这种不确定性,反而给了中国“耐心博弈”的空间。
更别忘了印度虽然“叫得凶”,但在上合内部并不占优势,每次反对“一带一路”,基本都是“全场唯一”;在防长声明上闹事,也没能改变最终共识,换句话说它在组织内部“出声多,影响小”,反倒衬托出中国的稳重与建设性。

所以中国并不急着翻脸,而是继续搞“团结多数”,在关键议题上形成共识,把印度孤立在外围。它唱它的戏,我们干我们的活,只要上合的大方向不变,印度的“搅局”反而成了对我们外交定力的试金石。
有远见的选择,不是一时冲动印度现在的表现确实不让人省心,可要说中国当年让它进上合是“失策”或者“被忽悠”,那就太低估中国的战略判断力了。

这笔账很复杂:有俄罗斯的面子要顾,有国际局势的变动要顺,有印度自身的战略焦虑要化解。中国选择在那个节点点头同意,是一种“以进为守”的策略,是为了把地区主导权牢牢握在手里,而不是让印度牵着走。
现在看印度的表现确实构成挑战,但也在中国可控的范围内,印度想把双边矛盾多边化,中国就通过机制设计和议程管理,把它“掐回去”;它试图抢风头,中国就在实际合作中稳住大局,树立话语权,上合也好,金砖也罢,都是磨合场,而不是对抗台。

从更远的角度看,把印度拉进来,是让它“在规则里折腾”,而不是在外头添乱,这种战略容忍,不是软弱而是自信,真要说添乱,印度的确“很有天赋”;但要说成败,中国从来不是靠别人配合才走到今天的。
所以该让的让,但底线清楚;该合作合作,干扰不慌,这才是中国当初做出那个选择时,真正的深意所在。
参考资料:
社评:希望印度不要做“因中废言”的傻事
环球网 2023-07-06
莫迪:印度同时加入“四方安全对话”与上海合作组织,不矛盾不互斥
观察者网 2023-05-19
“上合大家庭”扩员,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中工网 2023-07-05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印度对金砖扩员持保留态度”说法根本不属实
财联社 2023-08-0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上合到金砖,印度貌似只会添乱,中国当初为什么要同意他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