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7 10:52

要是娶个越南老婆,风险到底有多大?揭露“职业新娘”生意的内幕

我们先看一个冷冰冰的关于妇女儿童拐卖的数字。
2001到2004年,全国公安机关破了24809起拐卖妇女儿童案,救出的人有51164个。

那时候新闻里三天两头就能看到类似通报,早一代人的记忆里,失踪启事贴得到处都是。
九十年代末到两千年初,这类案子最密集。
谁家女儿没回家,谁家嫂子没上班,亲戚朋友能问的都问了,最后还是只能去派出所登记。有人被找回来了,有人到今天都没消息。

相信很多人看过那部讲偏远山村买卖妇女的电影。
故事落在九十年代末,一个22岁的女大学生被人以介绍工作为名骗去山里,转手就卖给四十岁的农户做“老婆”。
村子非常封闭,外人进不来,消息传不出去,街坊邻居甚至帮忙轮着看守。女孩跑了几次都被抓回来,后来被迫生了孩子。
等到警惕松了一点,她才让邻家小孩传话联系到家人。警察和父亲进山救人,甚至只能悄悄来、悄悄走,孩子留在山里当“香火”。

故事很扎心,而且原型就发生在那几年,这些事情不是孤例。
2007年,安徽有个福利院长把精神障碍女性按人头卖,开价一万元一个。
2008年,浙江破获一伙人,诱骗、强奸、殴打,把女性逼去卖淫,再倒手转卖。当年的报纸一翻,类似的案子一串一串。
2010年以后,专项打击一年比一年重,拐卖妇女儿童的发案率确实下来了。可做坏事的人不会因为今天风紧就彻底洗手,门路换一下又活过来。

他们有了一条新的黑色产业链——“进口新娘”。
他们将目标放在越南,渠道越走越熟。媒体粗略统计过,从2010年算起,被非法带到中国的越南女性总数过了十万。
一些男方家庭花十万、二十万、甚至三十万把人娶回去,结果不到两年,人没了,钱没了,家里只剩一本翻不过去的账。

在2014年11月,河北邯郸几个县一夜之间28个越南新娘同时不见了人。
她们28人不同村,不同家,但是却一个晚上全跑了。
后来才知道,她们早就拉了群,对好时间、路线、落脚点,统一把值钱的东西装好,挑了个凌晨一齐消失。
“职业新娘”四个字,也是在那天晚上被很多人记住的。

那这门“生意”究竟是怎么做的呢?这就要从两头讲。
中国这边,婚介公司开在城市中,门口挂着“包成”“不跑包赔”的牌子。
甚至短视频里还有人现身说法、教流程、晒幸福照。沿海某城市里,光注册的就能找到上百家。
中介则会定期凑团,一次带二三十个男人飞去越南,名义叫“见面”。

越南那边则有一套完整的“供应链”。
“养妈”负责到北部山区找女孩。尤其是老街省、莱州省、奠边省这些地方,收入低,工作少。有人家几千块就把女儿交出去。
对外说是“介绍工作”,实际上女孩被集中起来,统一做“包装”,学几句中文,练笑,练站姿,换衣服化妆。
女孩们等到了“选”的那天,就排队出来见人,每个人的动作像流水线一样。

一次交易,男方一般支付15到20万,中介会拿走其中的八到十万,越南卖家也会分走三到五万,真正到女孩手里的往往一万都不到。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的中介甚至做了app,将女性的年龄、身高、籍贯、等各种信息上传,明码标价,跟网购没两样。
甚至下方写着“包接送”“七天不满意退,这种字样。完全将女性商品化,稍微懂点法律便清楚,这种事已经违法。

但是明知这种事是一个坑,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跳坑。
其实和现在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不少地方结婚的门槛年年增高,彩礼动辄十来万,这些还不包括结婚的三金。
有统计做过,全国平均彩礼十二万左右,但省与省差得很,江西、福建一些地方更高,某些市县也有低的。

除此之外,还有房子,不管县城还是镇上,结婚没房几乎行不通。
现实所迫,不少家庭被挤出婚姻市场。
有人开始找所谓“低门槛”的出路,也就在这个时候,越南新娘的广告顺着网络推送到手机里,照片笑呵呵,说话又甜又软。

东北有个小王就是这么被骗的。
2023年,他刷到直播间,听到“彩礼低”“好相处”几个词,心里一动,加了微信,见了中介。
中介说有个叫小娟的年轻、漂亮的姑娘,想来中国过日子。小王很是心动,交完中介费,又备了十万元彩礼。
等到他飞到越南一看到小娟,感觉这姑娘确实顺眼,在家里办了酒就带回了哈尔滨。但好景不长,不到一个月,小娟就不声不响的消失了。
微信被拉黑,电话也是空号,小王去找中介,中介表示跑了我们会“补发”,但要再交一笔服务费。

还有人有侥幸心理,以为只要人没跑,日子就能安稳。
但是首先就有一个语言问题,“吃饭”“睡觉”等这种简单的事情能说明白,其他的就只能靠手脚比划。
日子一长,细碎的事就全放大,而且有的越南女孩在之前被教的是“服从”,到了中国,发现女性也可以有话语权,自己心态也跟着转变。

差不多就是刚来的时候,做饭洗衣,勤快得让人夸,过两个月,开始想买化妆品、衣服,想去做美容,想和城里越南姐妹一样打扮。
这些要求不能说不合理,可是买家一般手里没有钱,矛盾就来了。
有人抱怨“中介说中国男人都很有钱”,有人一天到晚给娘家汇钱,这些细碎的琐事时间久了,耐心就会被被磨掉。

在广西崇左边境就破过一个案子。
一个越南新娘,嫁到中国后说想学中文,要买手机,丈夫二话没说给她买了最新款。
但是她拿到手机先做的不是学,而是拉了群,联系周边越南媳妇,商量某天夜里集体走。
这样的群在不少地方都被发现过。她们提前把金链子、手镯、手机、现金分散转移,凌晨一点多到三点动身,坐车、换车,消失无影无踪。
2014年邯郸的那一夜不过是更密集、更戏剧化的一次。

除了这种,更有组织的,是所谓的“职业新娘”。
警方通报的材料里写过,某团伙专门培训越南女性怎么说汉语、怎么骗取信任、怎么装贤惠、怎么假装怀孕。
一年能甚至能“嫁”三四回,每回十来万。她们熟悉每个环节的漏洞。
知道什么时间最好逃、怎样应付邻居的问话、怎么在村里装成一个安分的人。等时机一到,就换一个地方,重复之前的行为。

除了被骗的风险外,健康也是一个问题。
越南的性产业公开部分就不少,登记在册的场所甚至有一百多家,从业者上万,没登记的外界更难说清。
这些黑中介认识的对象到底来自哪里,之前干过什么,体检报告是真是假,买方心里全都没数。
入境时也多数踩线,签证过期、身份不合法,一旦查到,送回去是常规操作。

买方这边可能涉嫌组织、介绍、协助非法入境,还有非法婚介、非法同居的风险,轻则罚款拘留,重则刑事。
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过,不许成立涉外婚姻介绍机构,要加强管理。
纸面上的禁令没变,现实中的变种越来越多,直播间、短视频、社群号,一个个换着壳招揽生意。

尽管很多中介口头承诺“包成功”“包不跑”,还会带着人去办“结婚证”。
但是这是真证还是假证,在哪儿办的,全都一无所知。法律没那么好糊弄,越是把婚姻当买卖,越容易被法律当“案子”。
让我们在重新去看最初那几起拐卖案。严打之后,这类犯罪虽然不可能彻底绝迹,但是也在逐渐减少。

但是这些黑产不会坐以待毙,它们会找新缝隙,新词、新套路、新平台。这些越南“新娘”的就是他们的新套路。
这些人踩着人对于婚姻的的焦虑,把“婚姻”做成商品,把“售后”变成幌子。
凭借不少人房子要钱,彩礼要钱,父母催得紧,年纪也到了等各种因素,想要结婚的想法,办的风生水起
但是人口买卖是违法的,真的和中介进行买卖,就成了她们犯罪链条上的其中一环。
真的想要结婚可以将眼界放回本地,去合法平台扩大社交圈,不希望全托给陌生中介。
坚持自己的底线,不碰灰不碰黑,不去赌“万一”。
说到底,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家人的事,更是一件严肃的事,谁都不能将婚姻当作买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要是娶个越南老婆,风险到底有多大?揭露“职业新娘”生意的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