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3吨粪便不浪费!日本动物园堆肥售卖,年入53万还惠及农民
大家有没有想过,动物园里那么多可爱的动物,每天吃喝拉撒,产生的粪便都去哪儿了?是不是直接当垃圾扔掉了?
其实不然,在日本东京西部的羽村动物园,他们就把动物粪便变废为宝,每年这里会产生大约23吨的粪便和废弃稻草,但动物园不但没让这些“废物”白白浪费,反而通过堆肥技术,变废为宝,既赚了钱,又帮了农民,还环保,2024年他们就靠卖堆肥赚了约53万日元。
从粪便到“黑金”羽村动物园里有个专门的堆肥棚,高3.5米,宽5米,长15米,每天动物园的管理员们会从各个动物馆舍收集粪便,比如斑马、长颈鹿这些食草动物,它们吃得多,拉得也多,尤其是两匹斑马,简直是“产粪大户”,其次是长颈鹿和豪猪。
收集好后,管理员们骑着小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把粪便运到这个棚子里,这里头有混凝土墙和大型搅拌机,机器设计得像赛道一样,椭圆形的,搅拌器慢慢旋转,把粪便和稻草混合起来发酵。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周,期间微生物忙个不停,把臭烘烘的原料变成肥沃的堆肥。
最后工人们还会过筛,去掉石头和杂物,然后装袋,每袋7公斤,印着可爱的动物插图,比如长颈鹿和猴子,还标着“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球友好型堆肥”。
其实,这个堆肥系统不是一天建成的,早在1991年,动物园就引进了这套设备,那时候日本只有少数地方有类似的机器,比如千叶县的一个家禽养殖场。
羽村动物园算是先锋,第一家专门为动物园设计的堆肥设施,之前,他们得花钱请废物公司处理粪便,每年开销约93万日元,而且堆起来的稻草和落叶只能任其腐烂,既浪费又碍事,有了堆肥机后,不但省了钱,还让资源循环起来。
这就像把垃圾变成了“黑金”,不光解决了动物园的头痛问题,还展示了现代科技如何让传统废物焕发新生。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这些堆肥卖出去后,效果怎么样?
小堆肥大生意堆肥做好了,怎么卖出去呢?羽村动物园在动物园入口附近的服务中心摆上这些堆肥袋,旁边放着纪念品和饮料。
游客来了,不仅能看动物,还能顺手带一袋“特产”回家。每袋卖300日元,价格亲民,7公斤装,挺实惠的。另外,这些堆肥还会在市内的农贸市场出售,吸引了不少农民和园艺爱好者。
2024年,动物园卖出了大约2100袋,算下来利润约53万日元,对一个动物园来说,这是额外的收入来源,还能覆盖部分运营成本,挺划算的。
更棒的是,动物园不光卖成品堆肥,还免费提供“半成品”,就是还没完全分解的堆肥,给附近的农民用,这样算下来,每年分发的堆肥总量超过22吨,几乎把产生的粪便全处理掉了。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一帆风顺,据说早年的时候,搅拌机老是出问题,堆肥产量不高,工作人员还得动手改造系统,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从1991年开始免费分发,到1998年试销后正式商业化,中间经历了各种调试和改进。
羽村动物园的这种模式,不光降低了处理成本,以前焚烧粪便要花大钱,现在反而能赚钱,还促进了本地经济。
相比之下,其他动物园比如东京都政府的几家动物园,是把粪便外包给公司处理,堆肥后再出售,札幌的圆山动物园和静冈的日本平动物园则是在园内自己堆肥,主要用于施肥或捐赠。
羽村动物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商业和公益结合得很好,既盈利又惠及社区,这些堆肥到底带来了哪些社会好处?
循环经济与社区共赢堆肥的妙处不光在赚钱,更在它带来的连锁反应,羽村动物园的堆肥免费或低价提供给农民后,农民们用这些肥料种出好蔬菜,有时还会把收成送回动物园,喂给动物们吃。
这创造了“地方层面的循环”,既降低了环境负担,又加强了社区联系,互惠互利的关系,让动物园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融入当地生态的一部分。
另外,羽村动物园还经常为初中生和高中生举办野外课程,学生们亲手参与堆肥过程,从收集粪便到装袋,学习资源循环的知识,他们往往热情高涨,觉得这比课本上的理论更有趣,这种实践不仅能培养环保意识,还让孩子们看到,小小的行动可以带来大的改变。
从环保角度说,堆肥减少了焚烧需求,降低了碳排放和垃圾填埋压力,这对应对气候变化有积极贡献,羽村动物园展示了如何通过本地化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且这种模式容易复制,其他地区如果借鉴,说不定也能创造出类似的共赢局面。
羽村动物园通过简单的堆肥技术,把每年23吨的动物粪便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不仅年入53万日元,还惠及农民、教育下一代,并保护了环境。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种循环经济模式值得推广,如果更多地方能学习这种经验,我们或许能减少浪费,构建更可持续的社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