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隐忍5日后反制升级!冻结韩华海洋交易,对美船只征对等费用
9月上旬,美国突然对中国造船业亮出“组合拳”,借着所谓“301调查”结果,对停靠美港口的中国船只加收三重费用,一艘普通集装箱货轮单次进港成本骤增数百万美元。中方没有立刻回应,在隐忍5天后,于9月10日正式出手,先冻结韩华海洋美国子公司全部交易,再对进入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实施对等收费,两记反制让美国航运企业和相关合作方瞬间感受到压力,这场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正迅速波及全球航运市场。
9月5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一份长达数百页的调查报告,将矛头直指中国造船业,声称中国造船企业存在“政府补贴”,构成“不正当竞争”。
紧接着美国就宣布实施三重收费政策:船舶吨位费额外加收、港口使用费额外缴纳,就连装卸货物都要按分钟计费。
韩国造船巨头韩华海洋的美国分公司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急先锋”角色,不仅向美方提供技术支持,还在华盛顿听证会上主动发声,力证中国造船业“存在问题”,成为美国推动这项限制措施的重要推手。
9月10日,中国商务部通过官网发布公告,明确即日起冻结与韩华海洋在美国的5家子公司的所有商业往来,涵盖船舶建造合同、零部件采购、技术合作等关键领域。
这直接击中韩华海洋美国子公司的“命脉”,这些子公司长期依赖中国供应链,小到船用电子元件,大到船用钢材,超过60%的关键零部件都从中国采购。
公告发布当天,韩华海洋股价开盘就下跌5.3%,不少投资者选择抛售股票,公司紧急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方案,但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
中国商务部再出重磅措施,对进入中国港口的美国船只实施对等收费,收费标准完全参照美方,涉及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液化天然气船和邮轮五类船只。
为避免美方通过更换船旗、股权代持等方式规避监管,中国海关专门建立了“实际控制权识别系统”,只要船只实际由美国企业控制,无论登记在哪个国家,都将被纳入收费范围。
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等主要港口当天就启动新规,第一批受影响的是从美国洛杉矶出发的3艘集装箱船,原本约40万美元的港口费用,新规实施后直接涨到130万美元,船东收到账单后紧急与货主协商运费分摊问题。
这场贸易摩擦很快引发连锁反应,美国零售业率先承压,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有70%的进口商品依赖中国供应链,运费上涨直接导致部分商品采购成本增加15%-20%。
9月中旬,沃尔玛已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交申诉,请求重新评估对中国船只的收费政策,担心成本上涨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影响商品销量。
美国造船业内部也出现分歧,美国船舶制造商协会中,有5家中小型造船企业公开表示反对这项政策,认为中方反制会导致美国造船企业失去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反而影响自身生产进度。
中远海运在美方宣布收费政策的第二天,就调整了北美航线布局,将原本往返中美之间的10艘集装箱船,调往东南亚-欧洲航线,同时增加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货运合作,弥补北美航线减少的运力。
国内造船厂也迅速调整订单结构,原本为美国客户预留的3个船坞,很快被来自中东、非洲的订单填满,沙特一家航运公司一次性下单4艘油轮,埃及一家物流企业也签订了2艘散货船的建造合同,有效对冲了美方政策的影响。
国际航运市场格局也随之变化,新加坡港、韩国釜山港近期业务量激增,9月上半月,新加坡港的货物转运量同比增加23%,很多原本直接往返中美之间的船只,选择在这些港口进行货物中转,再分别运往中国和美国,以规避双方的收费政策。
欧洲航运企业则成了“意外赢家”,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迅速增加中欧航线运力,9月以来,两家公司从中欧航线获得的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8%和16%,股价也在半个月内上涨超过10%。
日本三井、川崎等造船企业也接到不少订单,主要是原本计划交给中国造船厂的中小型货船订单,客户担心中美摩擦影响交付,转而选择日本企业。
总结从美方挑起收费,到中方精准反制,这场贸易摩擦再次证明,对抗没有赢家,只会引发全球供应链波动,损害各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中国在此次事件中,既=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也通过提前布局减少了损失,而美国则面临零售业承压、行业内部分裂的局面。
唯有通过对话协商,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才能让全球航运市场回归稳定,这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利益,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期待。
编辑/:W
信息来源:信息来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