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称哈马斯移交遗体非人质,停火协议恐生变
亚太日报 谭静怡以色列总理办公室10月15日通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向以方移交的两具被扣押人员遗体中,经鉴定有一具并非以方此前确认的人质。这一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对加沙停火协议执行进展的高度关注,也使本就脆弱的巴以局势再添变数。
根据加沙停火第一阶段协议,以色列与哈马斯于10月13日启动人员交换:哈马斯释放20名以方幸存被扣押人员,并移交4具遗体;以色列则释放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和在押人员。然而,在后续遗体移交过程中,以方发现哈马斯最新交付的遗体存在身份不符情况。
以色列军方表示,这批遗体已被送至特拉维夫市一家法医研究所进行身份鉴定,过程预计最多需要两天。待鉴定完毕后,以色列政府将向死者家属正式通报结果。截至目前,哈马斯共向以方移交10具遗体,但其中一具经确认并非以方被扣押人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声明中强调,哈马斯必须履行其向调解方作出的承诺,将所有被扣押人员遗体交还以方,以色列在此问题上“不会有任何妥协”。以方认为,这一事件是对停火协议的“严重违反”,哈马斯需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对于身份不符的争议,哈马斯方面解释称,找齐被扣押人员遗体面临诸多困难,部分遗体被埋在遭以军空袭建筑和地道的废墟下,还有一些位于以军控制区,因此“需要更多时间完成移交”。同时,哈马斯呼吁以色列将那具身份不明的遗体归还加沙地带。
这一插曲也影响了加沙停火第二阶段谈判的进程。多家以色列媒体援引官员消息称,由于哈马斯未按协议归还所有被扣押人员遗体,停火第二阶段谈判尚未启动。国际社会对此表达了担忧,联合国相关机构指出,各方应严格遵守停火协议,以“尊重死者及其家属尊严”的方式处理遗体移交事宜,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
此外,连接加沙地带与埃及的拉法口岸计划于10月16日重新开放,届时将由欧盟援助团监督运行。该口岸的开放被视为向加沙输送人道主义援助的关键一步,但停火协议执行的波折也为援助物资的持续供应蒙上了一层阴影。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遗体身份争议再次凸显了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和停火协议执行的脆弱性。双方在人质与遗体移交问题上的分歧,不仅关乎个体家庭的悲剧,更可能对地区局势的长期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国际调解方需加大斡旋力度,推动双方严格履约,避免停火进程功亏一篑。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