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5 20:25

马来西亚监狱大变革,9万囚犯经历双重改造,再犯率仅0.3%!


提起监狱,人们往往想到铁门、铁丝网和冰冷的惩罚,但在马来西亚,这些符号背后正发生着一场关于救赎的变革,这里不再把服刑人员当作单纯的罪犯,而是视作有潜力重归社会的个体,通过技能培养与精神引导的双重发力,帮助他们重建人生。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监狱局长阿都阿兹・阿都拉扎克推动的理念升级,从惩罚转向重塑,而技能与信仰正是支撑这场变革的两大支柱,这场发生在高墙内的转变,不仅改变着数万“潜能者”的命运,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惩罚”到“重塑”的根基搭建马来西亚全国有43所监狱,关押着超过9万人,管理难度不小,但这并没有阻碍监狱体系的理念升级,最直观的变化是称谓的调整,从囚犯到潜能者,两个词的替换背后,是管理逻辑的彻底转变。
为了让这种理念落地,监狱推行了人类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围绕健康治疗、复健教育和职业培训三大支柱展开,分成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先培养自律意识,再塑造品格,接着开展技能培训,最后通过假释、有条件释放等方式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除此之外,监狱局还设立了复健与福利信托基金,支持潜能者参与食品、服务、制造等六大产业的劳动,他们的劳动收入一部分用于培训和福利。
另一部分存起来,等出狱后作为启动资金,这种安排既让他们在服刑期间有事可做,也为未来的生活铺好了路,而支撑这场理念革新的,正是技能培训与精神信仰这两大核心驱动力。

在阿都阿兹看来,技能是潜能者出狱后立足社会的根本,没有一技之长,稳定生活就无从谈起,再犯罪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为了让大家掌握真本事,马来西亚监狱系统建立了34所TVET中心,提供建筑、机械等各类技能课程,还能考取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

立足社会的“硬通货”从2012年到2024年,已经有超过1.9万人通过这些课程拿到了认证,仅2025年就有1421人参与培训,这些培训都是和人力发展局、建筑业发展局等官方机构合作开展的,课程设置紧贴市场需求。

更实在的是“你的第二次机会”计划,也就是Peka计划,2024年投入738万令吉,培训电工、焊接等实用技能,2025年又追加700万令吉,在8所职业中心扩大规模,预计能让1000人受益,而且毕业后还能直接进入像MRCB这样的大公司工作。
吉隆坡的加影监狱做得更接地气,不仅开设有针织、家具制造等30门课程,还把服刑人员制作的产品以“我的骄傲”为品牌对外销售,年销售额能达到3400万令吉。



心灵归处与社会接纳监狱里的水疗中心甚至对公众开放,由女性服刑人员提供服务,周末还得提前预约,这些实操经验让他们出狱后找工作更有底气。
数据最有说服力,参加技能培训和社区复健的人,再犯率不到0.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足以说明技能培训的价值。

如果说技能是外在的“铠甲”,那信仰就是内在的“定海神针”,马来西亚监狱与州宗教理事会合作,设立了14所经学院,让有需求的潜能者参与背诵古兰经的课程,目前大约有300人在学习。
但这场救赎革命最大的难关不在高墙内,而在墙外。社会对前囚者的偏见和标签,往往会把他们推回绝望的边缘,真正的复健,不仅是让他们自身变好,更要让社会愿意接纳他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监狱局推出了社区复健和企业智慧实习计划,让假释人员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习,加影监狱的数据显示,这类实习的就业率能达到90%。
政府还给出了实在的激励,雇佣前囚者的公司每人能拿到最高4000令吉的税务减免,用政策撬动社会接纳的大门。毕竟,技能和信仰能让他们做好准备,而社会的包容才能让这份准备真正派上用场。



马来西亚监狱的这场救赎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对“人”的重新认知,从把囚犯当作需要惩罚的对象,到视作有潜能的个体,这种转变让高墙内有了温度。
技能培训解决了“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信仰教育填补了“心灵安定”的精神空缺,两者结合,让再犯率远低于国际标准的成果成为可能,但这场革命还没完成,社会接纳的壁垒仍需慢慢打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来西亚监狱大变革,9万囚犯经历双重改造,再犯率仅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