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级饥饿笼罩加沙!13.2万儿童瘦成"皮包骨",轻微感染就可能致命
在新的巴以和平协议签署后,一个潜在的担忧信号逐渐显现:以色列尚未重新开放为加沙平民提供援助的关键通道。以色列官员明确表示,加沙与埃及之间的拉法口岸将继续保持关闭状态,核心原因是哈马斯尚未归还冲突中所有遇难者的遗体。
这一决定让本就严峻的加沙人道主义局势更添不确定性,全球政策副总裁、慈善团体倡导者凯特・菲利普斯・巴拉索围绕加沙现状,分享了一线救援视角与深度分析。
当被问及加沙当前整体情况及救援卡车数量增加是否带来希望时,巴拉索坦言,协议签署后确实出现了一丝曙光,人道主义物资的运输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周日有大约800辆救援卡车进入加沙,周一的运输数据也基本持平。这充分证明,只要有解决问题的意愿,就一定能找到可行的办法。”
但她同时强调,需清醒认识到此前加沙面临的长期封锁困境——自今年3月停火协议破裂后,加沙遭遇了近乎全面的封锁,商业运输与人道主义物资通道几乎完全中断:
“目前的运输量相较于过去数月的‘零流通’是进步,但要填补两年间积累的巨大人道主义需求缺口,需要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的持续投入,短期的物资涌入远远不够。”
拉法口岸的关闭被视为当前救援工作的最大梗阻。巴拉索指出,加沙作为资源高度依赖外部输入的地区,所有生活物资、救援设备与基础设施修复材料均需通过边境口岸进入:
“拉法口岸的每一次开放与关闭,都直接关系到人道主义响应的成效。在今年3月2日停火协议倒塌前,这里曾是加沙与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如今它的关闭,让大规模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几乎无从谈起。”
她进一步解释,口岸关闭影响的不仅是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运输,更阻断了商业交通的恢复——而商业流通是保障民众基本生活、提供就业机会的关键;
同时,清理废墟所需的设备、具备专业技能的工人与人道主义工作者也无法进入,这对加沙关键基础设施的修复造成致命打击,“水电管线的重建是让加沙民众恢复正常生活的前提,但没有人员与设备的支持,一切都只能停留在计划层面。”
谈及加沙当下的人道主义现状,巴拉索用“难以形容”来概括。拥有20年人道主义救援经验的她表示,从未见过如此严峻的局面。根据今年8月的统计数据,加沙地区总人口约210万,而这一数字已被认为是保守估算。
其中四分之一(约50万人)正处于“五级灾难饥饿状态”,这意味着他们已濒临饿死边缘。“自8月以来,饥饿问题进一步加剧,老年人与儿童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目前已有约13.2万名儿童陷入严重营养不良,至少500人因饥饿死亡。”
更严峻的是,饥饿之外,疾病与医疗资源匮乏正形成“二次打击”。
巴拉索解释,当人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免疫力会大幅下降,而加沙200万民众因流离失所,普遍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与清洁饮用水:
“轻微的感染对营养不良的儿童来说都可能是致命的,这些疾病本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现在他们缺乏获得重症监护的机会。”
她以救援流程举例,即便物资顺利送达,营养不良的儿童也无法直接恢复正常饮食,“需要先通过治疗性喂养补充营养,让身体逐渐适应,才能逐步过渡到正常食物。但目前加沙连这类基础的医疗支持都难以保障。”
关于加沙民众最急需的水资源与医疗用品,巴拉索透露,相关物资的运输仍面临重重阻碍。她所在的慈善团体已准备好1300个包含食品、卫生用品与避难物资的救援托盘,以及73卡车的物资,自3月2日以来一直滞留在边境等待入境:
“我们所有的入境申请都被拒绝,部分组织虽能少量接收医疗物资,但绝大多数医院的库存已濒临耗尽——许多医院甚至没有电力供应,麻醉药品也早已告罄。”
随着十月中旬临近,冬季的到来让局势更添紧迫感。
“加沙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简陋的临时住所中,许多人已多次流离失所,完全失去了应对寒冷的能力。”
巴拉索强调,当前救援工作已进入“与时间赛跑”的阶段:
“我们必须加快物资运输与人员入境的进度,否则冬季的严寒、持续的饥饿与疾病,将导致加沙的死亡人数大幅上升。”
尽管新的和平协议为巴以局势带来了和平的可能,但加沙的人道主义危机显然并未随之缓解。拉法口岸的开放、长期救援机制的建立、基础设施的修复,以及医疗与生活物资的持续供应,仍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际##巴以冲突##军事##战争##上头条 聊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热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