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前先打一轮,商务部出手制裁韩国船企,三个信号及时放出
10月14日,是中美海上博弈的关键一天。就在这一天,美国对中国造船和航运企业加征所谓“港务费”的新规正式生效。而中方,继续秉承“谈前先打一轮”的原则,也在同一天出手反制。中国宣布,对美船舶实施对等港务费措施。更重磅的是,中方进一步加码,对韩国韩华海洋株式会社及其5家在美子公司实施制裁,禁止中国企业和个人与其交易或合作。同时,中方还启动了针对航运、造船等产业链的安全调查,明确表示后续将根据结果“适时采取措施”。消息一出,韩华海洋的股价当天暴跌超过8%。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公开回应:美方的做法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而韩华海洋在美国调查中“协助美方打压中国”,更是直接触碰了中方的主权与安全底线。
要理解这场冲突,就得先看看美国的算盘。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喊出了一个新口号:“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这其实是把造船业当成新的“反中前线”。因为现在全球的造船格局很清楚:中国一家独大,占据了全球近60%的市场份额;韩国第二,占大约22%;而美国?不到1%。美国早就没能力造大船了。所以,它想借韩国的手来“对冲中国”。韩国正好接住了这个机会。
今年7月,韩国政府官员就公开承认,美国希望韩国在造船业上与它联手,共同遏制中国。作为交换,韩国承诺将向美国造船业投资1500亿美元,这也被外界解读为“投名状”。问题是,你帮美国遏制中国,就别怪中国不客气。韩华海洋,就是这次的典型例子。
韩华去年以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费城造船厂,还帮美军维修舰艇、造新船。今年8月,他们为美国海事局建造的“缅因州”号正式命名,韩华当场宣布追加50亿美元投资。韩国总统李在明甚至亲自到场,喊出了“要和美国一起让造船业再次伟大”的口号。这下好了,话刚说完,中国的反制就来了。
中方明确点名,韩华海洋的美国子公司在“配合美方对中国造船业发起调查”,属于“危害中国国家利益”的行为。这次制裁,不只是对企业本身的惩罚,更是一次警告,任何帮助美国遏制中国的第三国公司,都别想置身事外。
韩国媒体的反应也很有意思。《韩联社》把这条新闻放在首页,说“中美冲突火花四溅,韩国遭殃”;《朝鲜日报》更夸张,说“韩国这只虾米被夹在中美两条鲸鱼中间”。但问题是,韩国真的是“无辜的虾米”吗?并不是。
韩华海洋并不是无辜被卷入,而是主动参与。他们通过在美国投资、承接军工项目,实际上是在配合美国削弱中国造船业的竞争力。更讽刺的是,韩华的军工产品中,很多核心材料还依赖中国供应。所以,中方的反制不但打中了美方,也精准敲在了韩方的痛点上。从整体看,这次事件透露出三个信号。
第一,韩国并非“受害者”。韩华海洋的美国子公司主动参与美方调查,帮忙打压中国造船企业,本身就不是中立的。这次中方反制,不是“误伤”,而是“正中目标”。
第二,韩国政府早就选边了。别忘了,上届尹锡悦政府曾主动提出要“帮助美国造船业”,还公开表示要“联手遏制中国”。这说明,韩国并非被动卷入,而是有意押宝美国。
第三,中方的反制,是在划红线。不是简单的报复,而是明确告诉跨国公司:
如果谁为了讨好美国,敢损害中国利益,那就要准备付出代价。韩华海洋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