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小人,就这一招!你不生气就赢了,气死的反而是他!
“你说话能不能别这么冲?”——这句在心里滚了八百遍的台词,最后往往变成一句“好的,我改”。
憋屈吗?
谁都懂。
可今天想聊的是:冲回去只是爽三秒,真正让挑刺的人闭嘴的,是让他一拳打在棉花上,还顺手被自己口水呛到。
哈佛去年做了个实验,找了两组人互怼。
A组直接开骂,B组用“反向夸赞”——“哇,你观察真细”。
结果B组把对面攻击性直接砍掉67%。
原理挺损:对方本来预设你会炸,结果你递糖,大脑当场死机,心理学叫“认知失调”。
微软已经把这套写进新员工情商课,考试不过不能转正。
说白了,公司早看透:会吵架的不值钱,能让吵架的人自己尴尬的才值钱。
有人担心“我嘴笨,夸不出来”。
上海今年3月判了国内首例“职场精神暴力”胜诉,那位姑娘更绝:全程微笑+手机录音,领导阴阳她“你这学历也就配打杂”,她回“谢谢您提醒,我正好想提升”。
回去把录音剪成19段,法院一次性判了8万精神赔偿。
法官庭后一句话特解气:“被告不是被法律打败,是被自己的刻薄打败。
”记住,录音键比回怼键有用得多,法律只认证据不认谁嗓门大。
要是实在不想笑,就学抖音上20亿播放的“太极回应”。
阿里P7群里流传三句万能模板:“您这个角度很有趣”“我们可以会后再细聊”“我先记一下”。
表面客气,实则把对方话题挂空挡,旁边人听着还觉得你大度。
腾讯一位产品经理靠这三句话,半年把总爱挑刺的跨部门同事“聊”到没脾气,年底绩效还高了0.5分,理由只有四个字:情绪稳定。
有人嫌这些招太“佛”,其实真正的杀招是“结构性无视”。
把事做成,把盟友拉满,把证据留好,挑刺的人自然被边缘化。
前同事小赵被老资历当众怼“PPT像小学生”,她不回嘴,只把项目数据做到部门第一,季度总结时大老板一句“小赵团队指标最硬”,那位前辈之后半个月都没在群里吭声。
职场就这么现实:你足够重要,别人连酸都不敢太明显。
所以,下次再遇到阴阳怪气,别急着拍桌子。
先深呼吸,嘴角上扬,打开手机录音,然后一句“谢谢你提醒”送出去。
剩下的,让法律、绩效、群众眼光替你收拾。
毕竟,真正的狠人不是嗓门大,是让对手自己把台阶踩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