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情报学校毕业的女学员是这样开展工作的
说起苏联克格勃的情报工作,那些女学员毕业后干的活儿,总让人觉得既聪明又狠辣。克格勃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搞这个,1937年苏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栽在德国女间谍的桃色圈套里,被枪毙了,这事儿让苏联高层醒悟过来,美貌加脑子在情报圈子里的分量。
之后他们就系统化招人培训女特工,外号叫“燕子”或者“麻雀”,专职用身体和魅力换情报。喀山那边的State School 4就是典型代表,建在伏尔加河边,专训这些女学员。毕业出去的学员,基本都成了克格勃手里的利器,干的活儿不光是卖色那么简单,还得会套话、拍照、威胁,全套下来。
克格勃挑人眼光毒辣,不是随便拉个漂亮姑娘就行,得美、聪明、健康、背景干净。家庭得查两代人,确保没反苏倾向。
来源多是大学生、演员、舞者或者军队里的年轻姑娘,这些人本来就有点文艺范儿,容易上手。比方说拉里萨·克龙伯格,1929年生人,本来是莫斯科的演员,演过25部电影,长得妖娆,性格大胆,克格勃一眼相中她。
选人标准还包括心理素质,得能扛住压力,不动摇。录取后,她们得签保密协议,工资不高,但有国家包吃住,算是铁饭碗。整个选拔过程严得像筛子,过不去的直接刷掉,回原单位继续过普通日子。
进了学校,训练就跟上强度了。喀山这学校从1931年就开始办,早年叫列宁技术学校,后来改名State School 4,专为情报干活。
课程分几块,先是基础间谍技能,得学外语,法语、英语、德语啥的,得练到没俄国口音,聊天时像本地人。还得懂外国礼仪,怎么吃鱼子酱、开香槟、跳华尔兹,这些小细节能帮她们混进上层圈子。
体能课不含糊,射击、格斗、开车、跟踪,全得过关。女学员们还学易容,换衣服、化妆、走路姿势,随时变身不同身份。心理课更绝,教怎么读人,找弱点,男人的压力点、孤独感啥的,一戳就破。
性相关训练是核心,但克格勃不直白叫它,得包装成国家任务。学员看纪录片,学各种姿势,从印度古籍里挖技巧。实践时用假人或者模拟,得录像回放,老师点评怎么改进。
目的是让她们熟练到能控制节奏,主动时让目标上头,被动时吊胃口。男学员那边,东德有类似学校,叫“Romeos”,教浪漫聊天、情感操控,不重技巧,重稳重可靠。
毕业前,得去模拟城市练手,莫斯科郊外有七个基地,仿巴黎、伦敦啥的,里面商店、街道全像真的一样。考试五花八门,情报提取、跟踪、搏击,全过关才能出山。拉里萨·克龙伯格就是这么过来的,她进校时20多岁,出来后直接上任务,成了克格勃的骨干。
毕业后,这些女学员的工作方式挺套路,但执行起来因人而异。克格勃不让她们挑对象,全听命令。任务多是“蜜罐陷阱”,去五星酒店大堂、酒吧、夜总会,或者克格勃开的假妓院,叫“malinas”,里面藏摄像头、窃听器。学员化名出现,穿性感内衣——毕业礼就是一套蕾丝的,算制服。
接近目标时,先闲聊,找共同点,慢慢引导到私密场合。亲热时,确保录下证据,照片或者视频,高清到能看清脸。事后不急着敲诈,等目标升职了再用,换更大情报。
比方拉里萨,她的任务多针对外交官,法国大使莫里斯·德让就是典型。1950年代中期,德让56岁,好色但怕老婆,克格勃先派男特工拉拢他媳妇儿,出海玩时把他老婆支开。
德让单身赴宴,遇上拉里萨,她跳舞时眼神勾人,之后约到她家,门一关,克格勃就踹门演“捉奸”,假丈夫冲进来。德让慌了,克格勃拿照片威胁:要么法庭,要么交导弹技术。德让屈服了,几年里游说戴高乐,推有利于苏联的政策。
这种活儿成功率高,因为男人总有软肋。克格勃调查目标家世、婚姻、收入,挑准切入点。意大利驻苏武官M,1960年代,夫妻不和,克格勃窃听知道后派燕子接近。M上钩,照片一出,他拒不合作,自杀了,克格勃白忙活。
印尼总统苏加诺,1960年代末访苏,克格勃派几名燕子,左拥右抱,拍了一堆照片。结果苏加诺看完说光线角度不行,还问能不能带回去欣赏。在印尼,这事儿算光荣,克格勃傻眼,任务黄了。从这些失败里,他们学乖了,以后多查文化差异,别一刀切。
女学员的工作不只靠身体,还得脑子活。高级的燕子不用药或武器,直接心理攻势。目标多是藏秘密的男人,外表稳,内心憋屈。她们听倾诉,递酒时套话,情报就出来了。
拉里萨干过多次,1950年代针对德让,她和另一个叫莉迪亚的搭档,轮番上阵,先演闺蜜聚会,拉德让入局。克格勃总部头目乔装外交官,安排酒会,德让喝高了就跟去。
整个过程,燕子们得保持矜持,别太主动,吊着目标追。成功后,情报源源不断,德让回国撤职,才露馅儿。1984年,拉里萨心脏病死了,44岁,克格勃给她平反,说是忠诚战士。
除了拉里萨,还有其他毕业生干出名堂。英国海军文员约翰·瓦萨尔,1954年去莫斯科,被同性陷阱套住,拍裸照,七年里偷海军机密给苏联。英国议员安东尼·考特尼,1961年,导游季娜伊达·沃尔科娃下手,照片一出,他政治生涯完蛋。
英国大使杰弗里·哈里森,1968年,女仆加莉亚是燕子,套出捷克异见分子名单,他退休拿全薪,但名声臭了。加拿大外交官罗伊·金登,类似套路。法国武官路易·吉博,照片后自杀。这些案子显示,燕子们无孔不入,分布全球角落,克格勃全盛时50万员工,女特工几千人。
工作风险大,失败了就得补救。克格勃复盘失败案,像苏加诺那次,档案记下印尼价值观不同,以后避开类似目标。燕子们还得防反间谍,西方也学这招,但苏联规模大。
毕业生出去后,生活伪装成普通人,秘书、导游、演员啥的,随时待命。任务间隙,回国汇报,办公室地图上标点,声音低沉讲细节。克格勃不讲情面,完不成就关小黑屋,继续训。
1970年代,克格勃调整,少用低级陷阱,多心理战。19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情报网松动。1991年苏联解体,克格勃散架,档案烧掉,黑烟冲天。
燕子们淡出,大多隐居,偶尔被挖出来当案例。拉里萨的档案解密后,研究者翻看,她的故事成教材:训练严,行动准,但代价高。克格勃遗产还在,俄罗斯继承了点,但没当年规模。
这些女学员的路子,说白了就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选对人,训到位,任务就成。失败少,情报多,帮苏联在冷战里占便宜。但人总有极限,拉里萨死得早,其他人晚年也安静。
情报圈子水深,燕子们游得再好,也逃不出网。克格勃解散后,她们的生活回归平凡,卖菜、带孙子啥的,过去的荣耀成回忆。历史书上记着她们的贡献,但也记着那些被毁的人生。说到底,这活儿高效,但冷冰冰,没人情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