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从没想到,为逼中国买美国大豆,他的威胁手段如此软弱无力
当地时间10月14日,特朗普突然指责中国“不买美国大豆就是故意”,并扬言他考虑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以及某些贸易领域的业务往来以此作为报复。然而,这番狠话却与他不久前“中美贸易摩擦有望缓和”的表态自相矛盾,直接导致标普500指数由涨转跌,引发市场混乱。
表面上气势汹汹的威胁,却暴露了这位美国总统在应对中美贸易博弈时的无力与战略误判。他不知道的是,他面对的已是一个在有充分准备基础上,能够从容应对任何威胁的中国。
特朗普的威胁建立在一个过时的假设上:中国仍然像几年前那样依赖美国大豆。
然而,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特朗普似乎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抱怨中国“故意不买”美国大豆时,他选择性地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正是他自己政府不断加码的对华关税威胁和限制围堵,导致中方已暂停购买美豆。
中方的反应是一种有充分准备的战略调整,而非临时起意的情绪化反应。
中国并没有因为停止购买美国大豆而出现供应短缺。
相反,中国早已布局大豆进口多元化,成功将进口来源转向南美。
当然,这些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中国长期战略规划所得到的必然结果。
特朗普的威胁,不仅在国际上显得软弱,在美国国内也面临着严峻的执行危机。他的威胁最大的软肋在于——他甚至连自己最核心的选民群体都无法有效安抚。
美国豆农们,其中许多是特朗普的政治基础,正陷入一场“生存之战”。
面对失去中国这个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市场,特朗普政府承诺推出农业补贴救助计划,却因联邦政府陷入停摆而迟迟无法落实。
这种国内治理的失能,使得对外的威胁显得更加空洞。
许多农民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们只想要中国的订单,而不是什么补贴。原因很简单,因为补贴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市场才是长期生存的关键。
一个无法为农民保住市场的领导人,又如何能通过威胁为他们创造市场呢?
特朗普的决策循环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先是采取激进贸易政策引发中方反制,然后承诺补贴安抚受影响的农民,最后当补贴无法落实时,只能转向更激烈的对外威胁。
与特朗普混乱的决策和空洞的威胁相比,中国在中美斗争中,始终展现出的都是战略定力与战术精准。
中国的底气来自于多年的战略准备和多元化的布局。
当美国在贸易战中反复无常时,中国扎扎实实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
与此同时,中国手中还握有其他反制王牌。
特朗普特别提到的食用油贸易,实际上是美国进口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废食用油(UCO)。
更加讽刺的是,特朗普扬言要禁止进口的中国食用油,恰恰是一张他根本打不起的牌。他恐怕不知道,或者故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美国生物燃料产业对中国废食用油(UCO)的依赖已然根深蒂固。
数据显示,美国生物燃料产业依赖中国供应的废食用油作为生产原料,如果美国自己突然切断这一供应链,那么造成的结果,就是美国相关产业必将遭受重创。
换言之,特朗普威胁切断进口,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且哪怕美国不进口了,对中国施压力度,也是非常有限的。
特朗普此招看似霸气侧漏,实则是苍白无力的纸老虎,暴露了他对中美贸易现实结构的无知。
他幻想通过压制中国食用油出口来逼迫中国在大豆问题上就范,简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既误判了中国的反制能力,又高估了自己的谈判筹码。
中美之间的大豆博弈,表面上是贸易争端,深层次却是两种治理模式的较量。
一边是冲动、短视、靠社交媒体发声决策;一边是稳健、长远、靠战略规划布局。
这一立场背后,是中国对国际贸易体系灵活性与战略深度的理解,也是中国在大国博弈中愈发成熟的体现。
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就号称要“脱钩”,可时至今日,美国政府拿出什么高超的策略了吗?
在曾经以为可以拿捏中国的芯片、贸易等方面,美国都已经渐渐失去优势。
反而是中国开始以更多精准反制方式,让美国束手无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