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繁荣的雅加达,印度尼西亚为何要迁都到地广人稀的加里曼丹?
2024年11月,印尼国会扔出个大新闻。一纸法案下来,雅加达从首都变成了“特区”,新首都定给了个叫“努山塔拉”的地方。
这事儿一出来,不光印尼人懵,全世界都在琢磨:放着几百年繁荣的雅加达不用,非要把政治心脏搬到1200公里外的莽莽雨林里,印尼这是图啥?其实这不是简单挪个办公地,是关系到整个国家能不能继续走下去的“空间革命”。
雅加达:看着热闹,其实早被“压垮”了提到雅加达,不少人会想到东南亚的热闹劲儿,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座城早就在“自我消耗”了。
雅加达市区住了1100万人,算上周边的都会区,人口直接超3000万,是东南亚人口最密的地方之一。
它贡献了全国近六分之一的GDP,可地盘只占全国的0.3%,听起来挺风光,可日子过得有多难,住在那儿的人怕是最有体会。
平均车速还没自行车快,每年光堵车造成的损失就有80亿美元,本来想算这笔钱能修多少条路,后来发现光用来补贴市民通勤都够花一阵了。
空气更不用说,PM2.5浓度是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三倍,夏天体感温度能飙到45℃以上,出门跟蒸桑拿似的。
比堵车和污染更要命的,是地面在往下沉,因为过度抽地下水,雅加达北部每年能沉10到25厘米,有些地方已经比海平面低4米了。
世界银行早说了,照这个速度,到2050年,北雅加达95%的土地都会被海水淹掉。
每逢涨潮,海水倒灌进街区,就算把海墙加到3米高,也没啥用。
印尼有学者说“雅加达正在自己杀死自己”,这话真不是夸张,雅加达的问题,其实是整个爪哇岛的缩影。
爪哇岛只占全国6%的土地,却挤了全国一半多的人口,GDP也占了近六成。
好学校、金融总部、外资机构全往这儿扎,反观加里曼丹、苏拉威西那些中东部岛屿,地盘占了全国六成多,GDP贡献还不到两成,人均财政收入只有爪哇的三分之一。
高速公路、高铁、5G基站全在爪哇岛上“内卷”,外岛有些地方连干净的饮用水都难保障。
如此看来,这种“中心偏科”不光是经济问题,还闹到了政治上。
近二十年,苏拉威西、巴布亚那边老有分离主义的骚乱,“爪哇殖民”成了外岛人最常喊的口号。
印尼要是不想变成“一盘散沙”,就必须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开,不然国家治理的平衡点根本找不回来。
选加里曼丹:不是瞎选,是“算透”了的印尼有1.7万个岛屿,能当新首都的地方可不少,但政府没乱拍板,列了17个指标,比如有没有地震、会不会发洪水、土地好不好拿、水源够不够用。
一条条比下来,东加里曼丹省那片三角林地最终被选中了。
为啥是这儿?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加里曼丹在欧亚板块内部,不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的概率几乎为零。
不像有些岛屿,住得好好的就得担心天灾,这儿起码能让人睡个安稳觉。
其次是地够多,加里曼丹是世界第三大岛,面积有74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到2300万,地广人稀,想开发多少地都有空间。
本来想找个人口更密的地方,后来发现地够多才能避免重蹈雅加达的覆辙,也就放弃了那个想法。
位置也合适,处于印尼的地理中心,到雅加达、望加锡、坤甸、巴厘岛的飞行半径差不多,管东西两边都方便。
最关键的是土地权属问题,新都选址的地方,85%都是国有林地,不用大规模拆迁,能省300万亿印尼盾的征地费,换算成人民币得1500多亿。
说实话,这笔钱省下来搞营建,比跟老百姓抢地强多了。
周边配套也跟得上,临近巴厘巴板国际机场和三马林达港口,现有高速和规划中的跨加里曼丹铁路能接上,不用从零开始建基建。
而且雨林多,碳汇丰富,想搞“净零排放”的首都,有天然基础。
按照《2022-2045新首都总体规划》,努山塔拉要分五期建,总共得花466万亿印尼盾,差不多2340亿人民币。
设计理念是“森林嵌入城市、城市嵌入森林”,绿地率超65%,75%的能源用可再生的,垃圾能100%资源化,目标是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
交通也有意思,主打电动公交、水上巴士和自行车高速,核心政务区还规划了自动驾驶示范区。
城市结构是“主轴+组团”,中央政务轴上,总统府、国会那些机关沿7公里的“国家林荫大道”建,公务员走路15分钟就能到任意机关,比每天挤地铁上班舒服多了。
创新研发组团会引入印尼理工、加查马达大学的分校,还有中国—东盟热带农业研究院,想打造成“东南亚硅谷”;绿色产业组团重点搞棕榈油下游加工、铝土矿深加工和生物质能源;雨林康养组团依托原始森林,建国际会议中心和雨林论坛永久会址,吸引气候融资和生态旅游。
政府计划2025年初让第一批公务员搬过去,大概10万人带着家属入住;2030年人口能到70万;2045年完成200万人口的规模,形成和雅加达“双都”互补的格局,雅加达管金融、商贸、文化,努山塔拉管政治、科技、生态。
想法是挺好,但现实挺骨感,新都建了两年,进度比计划慢了三成,首先是钱不够,政府只拿得出19%的资金,剩下的要靠国企、私企和公私合营。
可现在全球加息,借钱成本变高,本来承诺投资的软银、阿联酋Mubadala那些基金,态度都变得谨慎了,钱不到位,工程自然没法推进。
其次是没经验,印尼本土企业不会在雨林里搞大规模营建,重型设备、高技能工人、数字施工管理都得靠外资。
佐科政府找了中国交建、韩国三星物产、日本住友商事组成“国际联营体”,但征地、环保审批、本土劳工配额这些事,一直拖着进度。
更麻烦的是民众不买账,民调显示只有37%的人支持迁都,外岛人怕这是“新爪哇殖民”,雅加达市民又担心房价暴跌、丢工作。
如此看来,怎么让努山塔拉变成“全国人的首都”,而不是少数人的“精英飞地”,对印尼政府来说,真是个大考验。
不过要是真能建成,好处也不少,对印尼国内来说,能带动加里曼丹的GDP增速每年多涨1.5个点,多创造450万个工作岗位,让区域不平衡的情况好一些。
对东盟来说,新都离马来西亚沙巴、文莱就一小时航程,和菲律宾巴拉望隔海相望,能形成“东加里曼丹—北苏拉威西—巴拉望”新增长三角,成为RCEP框架下数字物流、绿色矿产、气候金融的新枢纽。
对全球来说,印尼有世界第三大热带雨林,新都开发会实行“伐一植三”的计划,每年能多3000万吨碳汇,给国际自愿减排市场提供不少额度,对全球实现1.5℃的减排目标也有帮助。
说到底,印尼迁都不是简单的“行政搬家”,是想换个发展逻辑。
放弃雅加达,不是丢了过去的辉煌,是不想让辉煌变成“陷阱”;选加里曼丹,也不是单纯“逃离爪哇”,是想把“千岛之国”放在更均衡、更可持续的位置上。
从苏加诺的“建国五基”到佐科的“海洋强国”,印尼一直想找条能把“多元”变成“一体”的路,努山塔拉这座从雨林里建起来的新都,就是印尼最宏大的一次实验。
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敢把国家命运押在这样一张“白纸”上,这份胆识已经让印尼站在了新起点。
未来二十年,全世界都会盯着这片雨林,看人类能不能在地球最后一块“巨型绿肺”上,建好属于自己的明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