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零下71度如何生活?当地女性直言:最怕解决生理问题
奥伊米亚康这个小村子窝在俄罗斯萨哈共和国东部的因迪吉尔卡河谷里,四周是永冻土和山岭,冷空气像被困在碗底一样往下沉。官方记录上,1933年2月这里最低温到零下67.7摄氏度,不过当地人常说非正式测量有过零下71.2摄氏度的极端值。
村里常住人口就五百来号,大多是雅库特人和埃文基人后裔,他们祖祖辈辈在这儿扎根,靠着驯鹿牧业和狩猎过日子。
这地方一年里头九个月裹在冬天里,夏天就那么短短两个月,气温勉强爬到零上30度左右。
居民们早就练就出一套生存套路,层层叠叠的衣物、冻藏食物、原始交通工具,这些都是他们对抗严寒的日常标配。
可话说回来,食物和取暖这些还能想办法,卫生问题尤其是女性的生理需求,却成了最扎心的麻烦。
村里房子多是厚实圆木建的,墙缝里塞满羊毛和锯末,门窗用兽皮严实堵住,最大限度留住热气。没有中央供暖,全靠每个家里的铁炉子烧柴取暖,柴火是夏天砍的桦木,存起来防冻。
出门得裹得像粽子,里层羊毛衫,外层毛皮大衣,手套靴子一个不落,脸只露眼睛,不然几分钟皮肤就起霜。
车子有,但零下60度以下电池容易罢工,得一直发动着过夜,引擎声在夜里嗡嗡响。平时多用狗拉雪橇或马拉车,路是压实的雪道,没铺装,风雪一来就封。
食物方面,夏天捕鱼宰牲畜,肉块挂屋檐风干,表面结厚冰层,冬天拿斧头砸开煮汤。鱼冻成棍,嚼着脆。蔬菜少,从镇上带土豆埋地窖里,取出剥皮下锅。
饮水从河里凿冰块,背回家砸碎化开,一桶重十公斤,途中桶边长冰棱。洗澡是奢侈,非必要不搞,全身清洗一年就那么几次,用热水袋局部擦拭。
村医有限,感冒靠热姜汤,冻伤用雪揉后裹布。学校冬天零下50度不开,孩子们在家学本地语和俄语,课本冻硬得用嘴哈气才能翻。
居民平均寿命高到85岁,科学家猜是空气干净、水纯、饮食富含蛋白。无工业污染,河水还能喝,驯鹿肉和鱼是主食,热量足。社区紧凑,每家间距近,冬天互帮互助,聚一起喝酒讲故事,伏特加暖身。
旅游业从2000年代起火起来,每年冬天冒险者开车或直升机来,裹羽绒服拍照,村里建小旅馆,卖驯鹿角和肉制品。收入稳了,不用全靠外出打工。
可卫生设施是硬伤,厕所全在室外,小木棚离屋十来米,没管道因为永冻土让水管一冻就裂。男的处理快,拉裤链几秒,女的复杂得多,尤其是生理期。
妮娜·塞蒂亚从印度飞到雅库茨克,再颠簸两天到奥伊米亚康,气温零下70度,正好月经来。卫生巾从城里带,屋里还软,出门变硬邦邦,贴身上磨皮肤。她得层层脱衣蹲下,暴露部位几秒就麻,风雪中液体接触空气瞬间结冰,风险冻伤高。回来腿红肿,得揉半天。
村女性类似,生理期用布条或棉垫,忍着不适少出门。年轻姑娘学校厕所简陋,风直灌,很多人上课憋着。
极端冷放大一切不便,暴露皮肤几分钟就可能失温,生理需求直接牵扯健康。
不止月经,上厕所也成负担。半夜起床披大衣出门,棚里漆黑潮湿,木板结霜,蹲时腿紧绷,液体搅动防冻。年纪大的关节僵,动作慢,风大时门晃荡,冷气灌入。
村里报道过,雪封路时有人因这个冻出炎症,躺床发热,靠草药敷才好。男女性别在这儿体现明显,女性过程长,暴露时间多,冻伤几率高。
传统上,亚洲文化包括俄罗斯部分地区,月经期强调保暖,避免冷食冷饮,传统中医影响下,女性本就注意子宫血流通畅。可在奥伊米亚康,环境强制挑战这些,血管收缩加剧痛感,周期可能乱。
为什么还住这儿?先祖留下的无奈转成习惯。
旅游让外人见识,居民也从中获益。
未来或许设施改善,但眼下,这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零下40度 西伯利亚居民热水泼出美景 中国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