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白打了,大军刚撤,哈马斯出兵重夺加沙,处决10名“巴奸”
10月10号那一天,加沙总算等来了停火协议生效的消息。以色列国防军按说好的,从加沙部分区域撤了,之前天天响的坦克声没了,硝烟里的街头难得静下来,本来大家还以为打了两年的仗总算能喘口气,结果和平连半天都没撑住。
哈马斯直接搞了波“闪电反击”,把以军撤走后空出来的地方全占了,还当众处决了10个被说“通敌”的巴勒斯坦人。
这才48小时,加沙的局势又翻了个天,血与火的循环看着根本没个头。
哈马斯7000人紧急动员,刚撤军的真空就被填上了以色列国防军撤的时候,官方说这是“战术调整”,不是真的全撤走了。
他们还强调,加沙大概一半多的关键区域还在自己手里,像内察里姆走廊、拉法口岸这些地方,还有北部的一些制高点,而且随时能“再打回去”。
以军这“战术调整”看着有点像给自己找台阶。
说是没全撤,可偏偏给哈马斯留了空子。
停火协议生效才几小时,哈马斯就动起来了,电话、短信、加密社交软件一起用,给武装人员下动员令。
大概7000人说集合就集合,有的穿警服,有的穿便装,赶紧往以军撤走的地方赶,设起检查站,连交通干道、医院、粮仓,还有通讯设施都接管了。
我看BBC记者在拜特哈嫩拍的现场,哈马斯的人在街头架起简易路障,拿扩音器喊着“恢复秩序”,还要求其他敌对武装48小时内缴械投降。
这架势根本不是临时应对,倒像早有准备。
更有意思的是,哈马斯还立马任命了5个新的“军区长官”,把加沙分成北加沙、中加沙、汗尤尼斯、拉法、古什卡提夫五个区。
每个区下面还有情报、治安、后勤、宗教宣传四个部门,活脱脱一副“战时政府”的样子。
本来想这就是军事上抢地盘,后来发现不对,他们这是想借停火把自己的政治地位稳住,让加沙人觉得“还得靠我们”,顺便跟国际社会证明自己能“管事儿”,心思挺深的。
加沙平民夹在中间最难:白天怕查身份,夜里怕空袭哈马斯这边忙着控局,以色列那边也没闲着,停火后没几天,以军还在对加沙中部和拉法郊区空袭,炸了3座供水泵站和2座面粉仓库。
这一下,又有几十万人没水喝了。
援助车队想送点东西进去,可哈马斯设了检查站,以军的空袭威胁也没断,只能停下来。
加沙城和汗尤尼斯的街头,又排起了长队抢面包,看着跟没停火的时候没两样。
平民的日子就更难了。
40岁的乌姆·法迪就是个例子,她家在舒加艾耶的房子被以军空袭炸没了,只能带着6个孩子挤在汗尤尼斯的学校教室里。
她跟人说“白天担心哈马斯查身份证,夜里一听见无人机响就睡不着”,这话听着就心疼。
停火对平民来说根本不是“安全”,就是换了种害怕的方式。
粮食问题就更头疼了。
世界粮食计划署说,停火前大部分加沙人就没足够的吃的,停火后援助送不进来,情况更糟了。
哈马斯在各个区设了“粮食发放点”,但要求男的登记姓名和家族背景,明眼人都看出来,这是变相查“忠诚度”。
可就算去排队,也不一定安全,10月13号那天,拉法有个面粉发放点被以军导弹炸了,8个人死了,15个受伤。
以军说炸的是哈马斯的后勤军官,哈马斯说这是故意搞人道灾难,谁对谁错咱搞不清,但受苦的永远是排队领面粉的老百姓,这是真的。
医院也快撑不住了。
世界卫生组织说,加沙本来有36家医院,现在就7家还勉强运转。
缺电、缺药、还缺医生。
希法医院有个外科医生叫马哈茂德·马塔里,连续工作了36小时,他说“停火就是政治家嘴上说说,我们这儿伤员就没断过”。
很显然,在这场博弈里,平民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难题,他们既躲不过哈马斯的筛查,也逃不开以军的空袭,像被夹在中间的“足球”,谁都能踢一脚。
停火协议就是张“空白纸”,各方都没打算真妥协其实平民过得难,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份停火协议本身就不靠谱。
这份协议是埃及和卡塔尔一起斡旋的,美国也在背后施压,最后定下来的内容是“停30天、分阶段撤军、互换人质和囚犯”。
但你猜怎么着?最关键的问题一个都没解决,哈马斯的武装以后怎么处理、加沙未来谁来管、重建的钱从哪来,这些全是“空白”,就说“后续再谈”。
果然,停火后没几天,各方的态度就都露出来了。
哈马斯政治局的哈姆丹公开讲话,直接说“不会放下武器,要把枪交给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不是以色列”。
这话等于直接拒绝了以色列要他们“去军事化”的要求,一点没客气。
以色列那边也不让步。
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10月13号直接放话,要是30天后哈马斯不缴械,以军就重启全面进攻,还要“永久占领加沙走廊”。
本来想以色列至少会考虑下人道问题,后来发现他们更在意国内右翼的态度,怕被说“软弱”,连之前帮过自己的亲以民兵都不管,那些叫“人民军”的人,之前给以军当向导、搞侦察,结果以军撤军时没把他们算进停火保护里,最后全被哈马斯抓了,还处决了10个。
特拉维夫大学有个研究员说,以色列这是“战略短视”,既丢了盟友,又没了以后的情报来源,我觉得这话没说错。
国际社会也没辙。
美国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的安·帕特森说,美国既想让停火多维持几天,别影响大选,又怕哈马斯趁这时候补兵、修地下设施,以后更难对付。
她还提了个“用援助换裁军”的法子,让阿拉伯国家和欧盟出钱给加沙重建,换哈马斯交重武器和地道图。
以色列不想松开封锁,哈马斯也不想被国际社会盯着,这法子怕是根本落不了地。
回头看这48小时的反转,加沙的停火更像“暴风雨前的宁静”。
哈马斯忙着巩固地盘、清算异己,向所有人证明“加沙离不了我”;以色列留着“随时重返”的后路,还想把人道责任推给别人;而最核心的矛盾,加沙的封锁没解除、哈马斯的地位没明确、以色列的安全焦虑没处解,一个都没解决。
有个加沙青年在社交媒体上写“我们以为停火是黑暗里的曙光,后来才知道,那只是另一颗炸弹点燃前的火星”,这话太实在了。
要是这些根本问题不解决,就算这次停够30天,下次冲突怕是也不远。
说到底,最可怜的还是那些只想好好过日子的平民,他们盼的和平,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的来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