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暴揍后,美国风向变了,称中美关系良好,可能放弃加征关税
华尔街的哀嚎与华盛顿语调的软化,共同印证了一个事实:在相互依存的时代,单方面的关税大棒已无法奏效,博弈的天平正在回摆。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一改此前政府的强硬姿态,公开表示“100%的关税不一定要发生”,并对中美局势缓和“持乐观态度”。
这一戏剧性转变,发生在中国“拒接”美方电话,表明寸步不让态度,“暴揍”美方一顿之后。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对此精准点评:“我们现在看清了,也完全摸透了他的底牌。”
此番博弈揭示了一个超越短期输赢的深层趋势:中美关系正从一方主导的“施压-回应”模式,转向一场基于实力原则的长期动态平衡。
当特朗普政府一再言而无信,无视中美会谈成果,动用各种措施针对中企,他们等来的不是自己的桌上,多了几张筹码,而是等来了中方在稀土等领域的坚决反制。
当美方再次挥舞100%关税大棒的时候,他们以为中国会在这种压力下对他们进行退让。
然而,它等来的是中国奉陪到底的“应战书”。
毋庸置疑,中国在稀土、超硬材料、锂电池这些关键领域对美国进行反制,可以说精准打中了美国的软肋,因为这些领域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与军工生产的命脉所在。
特别是稀土,中国在精炼环节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无法迅速替代的战略资源。
这一反制措施让美方瞬间感受到了“不对称打击” 的痛楚。
当然,这种贸易摩擦本质上,是 “以斗促和” 的过程。
中方的回应更像是一种反制,警告美国不要再制造麻烦。
华尔街对贸易战升级的剧烈反应——美股暴跌、市值单日蒸发数万亿美元——清晰地揭示了中美经济的深度捆绑。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双方的博弈划定了无形的边界。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解释态度转变时,特别强调了“双方关系仍保持良好,沟通渠道已重新开放”。
这一表述背后,是美方对全面“脱钩”,中美全面开打后,巨大成本的清醒认知。
贸易战没有赢家,这一经济学常识在金融市场得到了最直接的验证。
美方的战术退缩,并非出于什么善意,而是基于利益的理性计算——当中方的反击,打得美方叫痛,无法承受,当美方加征关税的代价大部分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时,他们的威胁便难以为继。
当前的转折点,可以说也为我们推演中美关系的未来提供了新的视角。
纵观全局,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前景:
第一种可能性:阶段性妥协与脆弱平衡。
双方可能继续进行临时休战,美方部分取消恶意针对中国的打压措施,而中方也会暂缓部分反制措施。
但这种妥协难以解决结构性矛盾,博弈将在新的平台上持续。
并且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中国这一次对美方出尔反尔的行为摆明了是非常生气的,因此,我们可能这一次可能会选择给美国一个狠狠的教训,并要求拿出更加具体的保证。
第二种可能性:竞争性共存的“新常态”。
中美或将在关键科技领域继续竞争,但在一些议题上,达成阶段性共识。这种“斗而不破”的状态可能成为未来十年的常态。
第三种可能性:规则重塑的长期博弈。
双方围绕贸易、技术标准的规则制定权展开长期竞争,世界可能逐渐形成两套部分重叠、部分分离的经济技术体系。
第四种可能性:危机管理下的战略稳定。
通过本轮过招,双方可能建立起更有效的危机管控机制,防止经贸摩擦向其他领域扩散,形成一种“可控的竞争”关系。
就现实情况来看,在这场高层级的战略博弈中,中方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定力与智慧。
不与美方进行情绪化的对抗,而是依据自身节奏,选择最有利的领域和时机进行反制。
吴心伯院长“完全摸透底牌”的论断,背后是中国对美博弈自信心的显著提升。
这种自信源于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不断增长的科技实力。
中方的策略清晰而坚定:不主动寻求对抗,但敢于直面竞争;不拒绝对话合作,但坚守核心利益。
这种成熟的大国姿态,正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关键。
华尔街的交易员们或许只关心明日的股价涨跌,但战略学家们已从中美这一轮过招中看到了更深层的趋势。
那就是中美共存这个议题,已经不是美国愿不愿意的问题了,而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中美关系这艘巨轮,正在穿越一片未知的水域。
风浪不会停息,但舵手们的智慧将决定它是驶向危险的礁石,还是找到通往新平衡的航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