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停火背后:以色列惨败真相曝光,内塔尼亚胡或成美国棋子!
你听说了吗?加沙打了整整两年,突然之间,一纸停火协议就拍在了桌上。哈马斯,在付出了超过两万五千人阵亡的惨重代价后,居然点头了。内塔尼亚胡非但笑不出来,甚至可能已经沦为了美国的棋子。内塔尼亚胡当局当初是怎么说的?要“彻底消灭哈马斯”,要“完全占领加沙”。口号喊得震天响,为此动员了36万预备役,加上十万一线部队,上千辆梅卡瓦坦克,浩浩荡荡地开了进去。结果呢?两年过去了,加沙成了一片废墟,可哈马斯还在,以色列军队只啃下了部分地区,大部分巷战区域成了吞噬生命的无底洞。
最核心的问题,也是内塔尼亚胡政府最想掩盖的,就是伤亡。官方公布的数据,说得轻描淡写,阵亡不到九百,受伤五千多。这数字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咱们不看他说什么,看他做什么。就在两个月前,以色列又紧急动员了6万预备役。如果真像说的那样伤亡轻微,战局一片大好,何至于把后备力量一波又一波地填进去?
真正的线索,藏在那些无法撒谎的地方。以色列的康复中心,前段时间有个第三方数据流出,说有至少两万名伤员正在接受治疗。朋友,这是什么概念?现代战争,后勤医疗水平上来了,阵亡和受伤的比例大概在1比5到1比3之间。加沙那种残酷的巷战,说是绞肉机一点不为过,我们就算按1比3的保守比例来推算,两万伤员背后,可能就对应着六七千人的阵亡。如果算上重伤不治的,这个数字可能接近八千甚至破万。
这是个什么水平?这么说吧,这伤亡规模甚至超过了以色列过去五次中东战争阵亡人数的总和!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叙利亚带着十几个阿拉伯国家,百万大军,五千辆坦克,上千架飞机,打得天昏地暗,最后以色列阵亡了多少人?2800人。现在,哈马斯,一个被以色列视为“乌合之众”的抵抗组织,靠着地道和游击战,硬生生把以色列国防军打出了超过当年阿拉伯正规军两倍的战果。一线部队的伤亡率,有消息说高达三到四成。你说,这仗打成这样,还能叫胜利吗?这简直是把以色列军队“战无不胜”的神话,按在地上摩擦。
军事上的失败,只是冰山一角。外交上,内塔尼亚胡的操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可能是前线打得急火攻心,以色列居然直接空袭了卡塔尔首都多哈,还炸死了卡塔尔的安全人员。这一炸,捅了马蜂窝。卡塔尔可是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你以色列再横,也不能这么不给大哥面子吧?果然,整个阿拉伯世界群情激愤,美国脸上也挂不住了。最后怎么样?以色列被迫向卡塔尔公开道歉。这在中东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一幕。道歉事小,里子面子全丢光了事大。这一步臭棋,不仅撕碎了以色列高高在上的外交姿态,也搅乱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平衡,自己把自己玩成了孤家寡人。
内政上,内塔尼亚胡的极右翼政府早就摇摇欲坠。国内反战抗议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在野党天天在议会里跟他拍桌子。国际社会更是看不过去了,西班牙直接武器禁运,欧盟启动经济制裁,全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已经超过了150个。再打下去,以色列真的要与全世界为敌了。
就在这个内外交困、进退失据的节骨眼上,美国,或者说特朗普,出手了。
特朗普抛出的那个所谓的“加沙即时停火框架”,或者叫“20点和平计划”,你看内容,简直是为哈马斯量身定做的“投降协议”。要求哈马斯先放人质,然后交出全部武装,就地解散,并且永远不准再参与加沙的治理。维和部队由美国、欧洲和阿拉伯国家派。这条件苛刻到什么地步?等于让哈马斯自废武功,然后引颈就戮。哈马斯要是答应了,那它就不是哈马斯了。
但奇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哈马斯的回应,堪称政治博弈的教科书。它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巧妙地把这个“最后通牒”给拆解了。它说,人质可以放,但有条件,以色列必须先停火,而且不是“立即”放,因为很多人质和遗体埋在废墟里,需要时间。至于解除武装和解散?哈马斯说,“在以色列结束占领之前,哈马斯不会解除武装”。关于未来治理,哈马斯更直接:“我们也将参与其中”。
你看看,这是不是很高明?表面上给了特朗普面子,答应了最能牵动西方社会神经的“放人质”,但把所有核心要求,都加了个“以色列先撤”的前提,或者直接给顶了回去。这套操作,总结起来就是“不投降、不解散、不退出”的“三不主义”。它用一个诱饵稳住了特朗普和以色列,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更有意思的是,面对哈马斯这种阳奉阴违式的“妥协”,特朗普居然照单全收,还立刻要求以色列停火。内塔尼亚胡呢?也出人意料地爽快答应了。这又是为什么?难道他们看不出哈马斯在耍花招吗?
答案可能藏在一个和中东局势看似无关的地方——诺贝尔和平奖。别忘了,现在是9月底到10月初,正是诺奖评审的最后关头,而特朗普为了这个奖,已经魔怔了。他把调停巴以冲突,看作是自己获得诺奖、以及在大选中获得连任的关键筹码。所以他才火急火燎地抛出方案,逼着各方表态。他需要的不是真正的和平,而是在10月10号诺奖公布前,一个看起来“和平已经实现”的假象。
所以你看,这三方,哈马斯、以色列、美国,其实都在演一出大戏。哈马斯配合演戏,是为了活下去,以拖待变。内塔尼亚胡配合演戏,是因为他得罪不起特朗普,而且他也想先把人质弄回来缓解国内压力。特朗普则是总导演,他需要这个“和平”的政绩来装饰自己的门面。可以说,美国在这场冲突中,真正做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看着以色列把血流干,耗尽元气,然后下场轻松收拾残局,既压制住了不听话的以色列,又缓和了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还为自己的大选捞足了政治资本。
最终,以色列在这场豪赌里输得一败涂地。军事上,没能达成任何一个战略目标,反而暴露了自己常规作战能力的严重短板。外交上,成了人人喊打的孤家寡人。政治上,内塔尼亚胡的执政生涯可能随时会画上句号。他本想通过一场战争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结果却把自己和整个以色列都拖进了深渊,最终不得不听从美国的摆布,接受一个让哈马斯得以幸存、让加沙走向国际共管的结局。
所以,别被“停火”这两个字迷惑了。这纸协议的背后,不是和平的曙光,而是以色列跌下神坛的背影,是内塔尼亚胡的无奈与悲哀,更是美国地缘政治算计的冰冷微笑。真正的风暴,或许在10月10号之后,才会到来。到那时,如果特朗普拿到了他想要的,或者没拿到恼羞成怒,加沙的炮火,随时可能再次响起。而到那个时候,精疲力尽的以色列,又该何去何从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