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只是烟雾弹?中美博弈真正核心曝光,竟是一场“时间赛跑”
近期中美之间的博弈持续引发关注,尤其是相关关税言论传出后,美国资本市场出现波动,也让不少投资者心生焦虑。今天我们不妨换个视角,从博弈态势与资本市场影响两方面,聊聊其中的乐观逻辑。先看双方的博弈动作。
美方提出将部分商品关税提升至100%,此前部分品类关税已调整至10%或20%。目前中国输美商品平均关税约57%,进一步加征关税确实会导致双边贸易收缩,但实际影响有限。
中国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已降至11%左右,整体出口总额不会受太大冲击,贸易手段已成为常规博弈方式,并非核心焦点。
在关键软件领域,美方加强了对企业级软件、半导体设计软件等的限制,但这类限制并非首次,此前产业链已逐步适应相关调整,新增限制的冲击相对有限。
这一轮博弈的关键,更在于中方的主动反制措施。
中方的反制首先体现在港口收费上:对美方持股25%以上或悬挂美国国旗的船舶,每净吨征收400元人民币费用,且明确从10月起实施,若后续相关政策不变,2026至2027年收费还将进一步上调,这与美方此前对中方船舶的收费措施形成对等回应。
更具分量的是稀土领域的调整,美国近年一直在推动稀土开采、冶炼等环节的供应链重构,试图摆脱依赖,而中国在稀土生产端积累的技术优势显著。
这两类反制的共同特点是,无论是中国突破高端芯片技术,还是美国重构稀土供应链,都需要时间,双方的核心竞争本质上是一场“时间赛跑”。近期深圳某企业即将实现芯片领域突破的消息,也释放出积极的产业信号。
再看资本市场的影响,首先要区分主次矛盾。近期被热议的大豆问题其实并非关键,中国目前已基本不再从美国进口大豆,主要采购来源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其中阿根廷占中国进口需求的47%,且仍在增长。
中资企业在巴西投资的自动化港口,进一步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成本,巴西大豆在价格上也具备优势,这类农产品贸易的调整已基本完成,不再是博弈的核心。
真正影响资本市场的核心是科技赛道。市场有观点担忧美股纳指估值过高或流动性收紧,但估值问题并非新现象,流动性也只是表层因素,核心在于科技领域的战略方向。
短期内,纳指受中美博弈及美国金融政策变数影响,波动会大于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但长期来看,美国科技企业及资本已形成深度布局,OpenAI与AMD等企业的合作就是例证,市场化的持续投资加码不会因短期波动而停滞,科技突破是其必须推进的战略目标。
对中国而言,科技自主更是必然选择,政策的强力支撑成为关键优势。与美国市场化调节相比,政策导向能更高效地集中资源推进产业突破。
从市场表现看,此前A股从3300点升至3800点的过程中,险资、非银金融机构等已积极参与。对于普通投资者关注的ETF基金,无论是行业ETF还是宽基ETF,作为被动型指数产品,其权重配置能反映市场核心方向,而国内金融机构的政策导向性,也让资金能更精准地流向战略赛道。
A股短期内难免出现波动,部分机构可能因获利回吐产生徘徊,但若从战略层面看,科技突破的需求决定了相关赛道必须获得资本市场支撑,波动中反而会孕育布局机会。
中美博弈虽给双方企业、市场带来成本压力,但也倒逼各自加大对科技赛道的投入,中国股市的政策性支撑优势会更加凸显,后续政策端有望出现新的动向。
当前黄金价格高企,反映出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比黄金更珍贵的是信心。这种信心需要时间沉淀,短期内不必过度焦虑。
对于投资者而言,若对个股把握不准,可关注被动型指数基金分享市场长期机会;若对行业有深入理解,则可更坚定地把握政策与产业共振带来的机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