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三次交锋结束,美国没捞到好处,特朗普消愤或缺席APEC峰会?
前言从进入10月份以来,中美围绕稀土的过招,把大国博弈的“节奏感”拉得很满。
特朗普不断对我国进行关税施压,试图以此让我们在关税问题上松口。
但这招对日本韩国可能有效果,面对中国只能换来更严厉的反制。
而万万没想到,就在中国几次反制之后,特朗普竟嚷嚷着要加收100%的关税。
这就说明他是在没招了,现在已经狗急跳墙了。
下面就给大家梳理一下近期中美之间都过了哪几招,并预测之后美国还会怎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稀土管控升级大家都知道稀土对美国的工业有着怎样的地位,而我们连续的外出管制,已经逼得美国没招了。
但为了自己的脸面,从十月初开始,美国便用自己的关税老套路,给自己增加一些可打的牌。
首先是在10月3日,对中国运营或制造的船舶加征高额港口费,明着是收费用,实则相当于多收了5%关税。
紧接着10月7日,众议院又琢磨着进一步限制光刻机出口中国,10月8日更直接禁止美国联邦资金流向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还堵死了对中国科技行业的投资路。
这套组合拳,还是想在月底的APEC峰会前压中国一头。
但这次中国的反击,走的是“精准且学以致胜”的路子。
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直接对等反制,给美国船舶也加了港务费。
同一天,市监总局对美国芯片巨头高通展开反垄断调查,算准了美国科技巨头的“七寸”。
更关键的是10月9日,商务部和海关打出的“稀土牌”,只要产品里含0.1%以上中国稀土,就得拿中国出口许可,而且是逐案审批。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很多人没细想:稀土可不是普通矿产,全球半导体14纳米以下制程、军工里的永磁材料,甚至很多高端制造业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它。
美国之前一直想找替代来源,九月底巴基斯坦和美国公司达成5亿美元合作,要出口稀土还建提炼厂,首批矿物都运到美国了,这才让中国下定决心升级管控—。
毕竟稀土产业链的主动权,不能轻易被绕开。
这次反制不是“撕破脸”,而是咱们实实在在学会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美国能用“长臂管辖”卡半导体的脖子,咱们自然能在自己有优势的稀土领域,拿回产业链话语权。
特朗普的“怒与软”中国这三连击,直接让特朗普坐不住了。
他连夜在社媒写了篇“小作文”,核心用大白话说就三句:“你怎么能这么对我”、“11月起对中国商品加100%关税”、“十月峰会没必要见了”。
这篇小作文写的没有一点美国总统的格局,倒像是被中国欺负后生气的撒娇。
而且很快全球资产跟着“跳水”,标普跌3%、纳斯达克跌4%,连日本股市都跌超6%。
可没等市场恐慌完,特朗普又改口了,说人已经在韩国,峰会说不定还能见面,11月的关税节点也特意设在峰会之后。
这前后矛盾的操作,其实暴露了美国的“底气不足”。
美国想靠关税施压,可关税从来不是目的,只是交易的筹码,要是真能谈成对美国有利的协议,关税大概率会“不了了之”。
而美国的硬实力也撑不起“强硬”,之前特朗普去杜鲁门航母庆祝海军周年,可那艘航母八个月前撞坏的舰体,到现在还没修好,只能用布遮着“丢人”。
这背后是美国造船业的衰落,连维护现有装备都费劲,更别说搞什么“硬碰硬”了。
而且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是一天两天能改的。
过去这么多年,美国稀土进口里中国占比一直很高,现在想靠巴基斯坦替代,可提炼技术、产业链配套都不是短期内能建起来的。
特朗普的“无能狂怒”,本质上是被戳中了“急缺稀土又没替代方案”的痛点,只能靠发社媒发泄情绪,真要动真格,他没那个底气。
中国策略的当下与长期这次博弈里,中国的几个小细节,特别能体现“巧思”。
比如申请稀土出口许可,必须用中文提交;商务部给的清单附件,用的是WPS而非Word。
别小看这两点,中文申请是在话语权上“立规矩”,WPS则是跳出美国软件的“生态控制”,连提交材料的工具都用咱们自己的,这才是真正的“自主可控”。
再加上之前要求澳大利亚铁矿石交易用人民币结算,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在慢慢构建“以我为主”的规则体系。
但咱们也没只顾着短期博弈,更有长期考量。
在2011年时咱们对日本稀土制裁,短期确实让日本低头了,可长期来看,日本把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从100%降到了50%。
这次对美国的稀土管控,咱们肯定吸取了教训,不会只靠“卡脖子”,更会通过自主可控巩固优势。
现在半导体14纳米以下制程咱们能自主了,科技上没那么多“软肋”,这才敢在峰会上要“大成果”。
现在任何用中国稀土开发14纳米以下半导体的,都得拿中国许可,这等于是掌握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否决权”。
不过话说回来,搞制裁从来不是长久之计。
短期看,稀土管控能帮咱们在峰会上拿到更多筹码;但长期看,还是要平衡“产业链安全”和“合作共赢”。
要是美国真铁了心搞自己的稀土产业,咱们也不怕,毕竟自主可控的核心,是自己有能力,而不是靠堵别人的路。
结语十月底的峰会,其实是个“试金石”,特朗普想交易,咱们想要对等的成果,关键就看能不能找到双方的利益契合点。
历史上大国博弈从来不是“你死我活”,更多是“在博弈中找平衡”。
咱们现在有稀土的主动权,有自主可控的底气,接下来就看谈判桌上的智慧了。
最后也想说,不管短期市场怎么波动,只要产业链的根基稳,长期的信心就不会丢,大国竞争拼的从来不是一时的脾气,而是长久的布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