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右翼内阁决裂!哈马斯释放48人,以色列重刑犯换人质是输是赢?
10月13号这天,以色列出了件大新闻,48个被哈马斯扣着的人质要回家了,但交换条件不简单,以色列得放250个被判终身监禁的巴勒斯坦重刑犯,还有1700个加沙居民。
这事看着是“救人”,实则把以色列政坛搅得底朝天,内塔尼亚胡前一天晚上发的声明,我看了都觉得他是硬撑着笑。
他在声明里说“这是泪水与喜悦交织的夜晚”,声音还哑着,却非要提“历史性事件”,说有人曾觉得这事永远不会发生。
内塔尼亚胡这话有点刻意煽情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以色列内部的分歧早摆到台面上了。
他说“该搁置分歧”,可真要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毕竟这次交换,是靠“共同力量”赢来的“胜利”,这话更像说给反对者听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一边说胜利,一边又警告“战争没结束,安全挑战还在”,说敌人在恢复实力准备再袭击,还承诺“会密切应对”。
这种又捧又敲的话,就是想稳住民心,也想压一压内阁里的反对声。
毕竟他那联合政府,靠的就是极右翼势力撑着,现在要放巴勒斯坦囚犯,这些人第一个不答应。
内塔尼亚胡的“团结牌”,难掩内阁分裂的窟窿这边内塔尼亚胡忙着给全国画“团结大饼”,那边他的内阁成员早就吵翻了。
上周五投票通过协议的时候,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的三个人就没拧成一股绳,党首兼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定居点部长斯特罗克直接投了反对票,就移民部长索弗投了赞成。
本来想觉得这协议能让内阁暂时齐心,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
这个党里的议员所罗门还放话,说只要协议推进到第二阶段,哈马斯被解除武装、不能再控制加沙,他们就留在政府里;要是哈马斯还握着武器,那他们肯定退出。
这话听着是留了余地,实则是给内塔尼亚胡下通牒。
所罗门还跟《以色列时报》坦言,现在心里特别矛盾,又高兴又痛苦。
高兴的是人质能回家,痛苦的是“释放的代价不轻松”,那些放回去的囚犯“双手沾血”,大概率还会再搞恐怖袭击。
他这话说到了不少以色列人的顾虑里,用重刑犯换人质,到底是救了人,还是给未来埋了雷?
不过有一点得说,内塔尼亚胡这次能推动协议通过,还沾了特朗普的光。
美国想推进“加沙和平计划”第一阶段,内塔尼亚胡就算顶着内阁压力,也得给这个面子。
毕竟现在以色列在中东的动作,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只是这“靠外人压内部”的办法,怕是撑不了多久。
扎米尔的“胜利论”,算不清加沙的安全账政坛上吵得不可开交,军方这边也没闲着。
人质释放前,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专门发了视频,说过去两年对哈马斯的军事压力,再加上“配套外交行动”,才换来了这次“胜利”。
他还说“人质返乡是开战的重要目标”,是“国家使命、道德责任,也是犹太人的义务”。
这话听着挺提气,但细想一下,加沙的安全问题根本没解决。
扎米尔自己也说,以军一直把“士兵安全和人质安全”放第一位,做决策时都尽量不危及人质、减少己方伤亡。
可问题是,哈马斯在加沙的根基没彻底拔掉,那些地下隧道、火箭弹生产能力,说不定还藏着。
更麻烦的是,扎米尔承认以色列“处于多线战争中”,说以军行动在“重塑中东格局和未来安全战略”,还提醒“前方有更多挑战,要保持警惕”。
很显然,他这话不是危言耸听,黎巴嫩真主党在北边盯着,叙利亚境内的伊朗势力也没闲着,以色列现在是腹背受敌。
就算人质回来了,以军要在加沙建安全格局也不容易。
听说他们打算撤军后搞智能传感器网络,再让特种部队常态化巡逻,可哈马斯跟当地民众的联系深,真要彻底防住袭击,怕是没那么简单。
搞不清的是,以色列到底是想“暂时停火”,还是真能做到“加沙不再威胁以色列”?
除了这些,还有个隐忧,部分遇难人质的遗体,可能要更久才能归还。
这对家属来说,又是新一轮的煎熬。
本来人质回家是喜事,可连遗体都不能及时接回,这份“喜悦”里,又多了层遗憾。
如此看来,这次人质交换更像个“阶段性节点”,不是真正的“和平终点”。
内塔尼亚胡要是搞不定第二阶段解除哈马斯武装,内阁大概率会散伙;哈马斯放了人质,也不代表就认输了,说不定还在暗处积蓄力量。
而美国主导的和平计划,把联合国晾在一边,这种“单边操盘”的方式,怕是会让中东的矛盾更复杂。
巴以问题闹了这么多年,从来不是“换几个人质、签个协议”就能解决的。
以色列要安全,巴勒斯坦要生存,双方的诉求不达成平衡,就算暂时停火,未来还是会有新的冲突。
这次人质释放,或许能让双方喘口气,但要真正实现和平,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