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来了一波俄军?爱沙尼亚紧急封锁边境,俄方回应只是例行活动
【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据《观察者网》10月13日报道,爱沙尼亚政府宣布关闭一段位于“萨特塞靴子”区域的边境道路,理由是一波十多名俄罗斯武装人员突然出现在该段道路上,存在安全风险。
这条公路原本连接爱沙尼亚境内的韦尔斯卡和萨特塞两个小镇,中间必须穿过约一公里的俄罗斯领土,一直以来在没有边检的情况下允许爱沙尼亚居民驾车通过。
这段特殊安排源于苏联解体后遗留下的边界划分问题,多年来双方虽然偶有摩擦,但从未完全封锁。
这次爱沙尼亚以发现不明武装人员为由关闭通道,难道俄罗斯真要从这条路上打过来了?
俄方的回应是,这只是例行活动,但爱沙尼亚似乎认为安全风险不可低估。
(爱沙尼亚发现的俄军)
有一说一,即便未来俄军真的要全面进攻爱沙尼亚,也几乎不可能从这条被关闭的公路发起进攻。
“萨特塞靴子”本身是俄罗斯在爱沙尼亚边境嵌入的一小块楔形地带,面积仅一平方公里左右,形状狭长且孤立,边缘地带被森林和沼泽包围,缺乏大规模兵力展开空间。
而且这条公路并不是从俄罗斯本土深入爱沙尼亚,而是爱沙尼亚道路穿越俄方小块领土的借道安排,俄军如果从此地突入,等同于从己方飞地往外打,不仅战术意义有限,自身也容易被包围。
也正是因为这里不是什么战略要道,俄罗斯都没有建立正规哨所、补给节点或可持续推进通道,属于典型的象征性控制地带。因为俄方很清楚,打起来根本无法支撑持久战,投入再多也是无用功。
所以这次俄方出现十几名非边防军的武装人员,确实算不上什么大事,真要有什么特殊的行动,就不会让爱沙尼亚看见了,而如果是全面进攻,这点兵力也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从性质上来看,俄方更像是刷刷存在感,不具备实质战术价值。
如果俄罗斯真想发起军事行动,更好的选择是伊达-维鲁县方向或者加里宁格勒区域,而不会是从这样一条打完也没地方可去的孤立路段冒险突击。
(俄罗斯和爱沙尼亚部分地图)
不过如果真打起来了,爱沙尼亚确实可能是第一个遭殃的,毕竟爱沙尼亚国土狭小,军力薄弱,即便加上北约部署的前沿部队,也难以抵挡成建制的俄军突击。
而且它距离俄罗斯边境太近,首都塔林距离边界不到200公里,导弹打击可以在数分钟内抵达,完全处于第一波打击圈。
再一个就是爱沙尼亚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俄罗斯长期将波罗的海三国视为脱离势力范围的反面教材,若想在北约面前立威,这种小国是最佳靶子。
但爱沙尼亚不会是唯一遭殃的对象,若全面开战,俄罗斯更可能从多个方向同时出击,尤其是通过苏瓦乌基走廊切断北约对波罗的海三国的陆上联系。
该通道位于立陶宛与波兰之间,一直被俄罗斯视为战时战略要冲,届时立陶宛、拉脱维亚、波兰都将被牵连其中。
北约再强,也难以在第一时间全面守住这一大片边界,而俄罗斯则可能通过局部突击制造既成事实,逼迫北约陷入战略两难——要不要启动第五条?
(俄罗斯和爱沙尼亚边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沙尼亚因为出现了十多名俄军就封锁道路,似乎属于主动渲染紧张气氛的预警型动作。
从行为上看,爱沙尼亚只是关闭了一小段边境道路,并未启动全国边境戒严或向北约紧急求援。
但从表态来看,爱沙尼亚强调存在风险,即便随后又称暂无战争迹象,也难免让人多想,这意思是未来还是会爆发战争?
总的来看,还是内部政治动机驱动的,封路的行为可以向国内展示对俄罗斯毫不松懈的态度,证明已经准备好了,能够随时应对俄军可能的军事行动。
而更重要的则是,爱沙尼亚近年来一直试图摆脱对这条道路的依赖,此次封路恰恰是推动新基础设施计划的理由。
(爱沙尼亚曾考虑完全关闭边境)
而从俄罗斯方面的操作来看,应该还是基于其灰区施压的战略逻辑。
不开火也不越界,只是制造一些反常的情况出现,你说他要打你吧,也不可能,但你又不能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这算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压力的一种惯用回应方式,包括近段时间的无人机、有人战机越界事件,逻辑都是相通的,主打就是吓唬和试探,不是为了开战,而是拨弄北约国家的神经,并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
当然,这也并非全无风险,这类灰色操作的危险不在于它能否瞬间引发全面战争,而在于它不断消耗彼此的容忍度,导致误判风险持续增加,等到都把风险当成常态,危机中冷静决断的能力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毕竟现在的俄乌冲突不是三年前的俄乌冲突,俄罗斯和北约开战已经不再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继续增加误判的风险,也就意味着战争与现实的距离,相差的可能只是下一次意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