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被美国威胁“减少对华依赖”,米莱再出手,要和中国合作到底
上个月美国财长贝森特曾发出威胁,声称他们可以向阿根廷提供援助,前提是阿根廷停止和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这对应的是当下阿根廷比索突然贬值,导致他们国际债务归还困难。然后美方暗示可以在IMF等国际组织给阿根廷申请到贷款,要求阿根廷同意条件。不过米莱政府没有回应,与此同时阿根廷还取消了对大豆的出口税,导致阿根廷国内大豆大量向中国出口,填补了美国的空缺。
消息人士称,阿根廷此举刚好给中美大豆贸易争端找到了出路,数百万吨大豆以便宜的价格正在流向中国,美议员为此激烈抨击米莱政府。自从米莱上台之后,和中国的合作越来越多,他们为了缓解国内的通胀情况,在调整比索汇率的同时,也在从中国积极进口物美价廉的产品,用人民币冲抵阿根廷外债。但今年特朗普上台之后,已经有“遏制”这种合作的趋势了;这次阿根廷的货币危机就是典型,美财长准备出手阻止合作。
今日根据外媒报道称,特朗普政府花200亿美元背后的算计似乎要落空。近期,阿根廷还提升了高粱出口标准,通过收紧容重、杂质含量等指标,以增加对中国的出口。先前美国担忧阿根廷持续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会增强中国粮食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削弱其通过农产品贸易施加政治压力的筹码。同时,美国试图以金融援助为诱饵绑定阿根廷政策——美财长提出的“大规模金融支持”,实则暗含对阿中合作的隐性约束,希望以经济杠杆迫使阿根廷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维护其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与遏制体系。
美国农业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市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进口国,是其核心利益所在。而阿根廷在大豆等关键品类上的竞争优势,正持续挤压美国的市场空间。2017年美国大豆占中国进口份额高达46%,但随着中阿合作深化,这一比例在2024年已降至22%,而阿根廷占比升至18%。更令美国警惕的是,阿根廷大豆凭借每吨低于美国50美元的价格优势,成为中国多元化采购策略中的重要选项。当中方连续采购阿根廷大豆缓解其库存压力时,美国议员将其斥为“背刺”,本质是对自身农产品出口份额萎缩、产业利益受损的恐慌,担忧阿根廷成为中国替代美国供应的关键力量。
但阿根廷也很清楚美国援助往往附加政治条件,而中国合作则呈现“无捆绑”特征。美国曾要求阿根廷限制与中国金融合作作为援助前提,这种“附加条件援助”与中国基于市场规则的采购形成鲜明对比。阿根廷此前转卖美国大豆给中国遭拒收的经历,更让其认清依附美国的局限性。通过扩大对华农业出口,米莱政府实则在构建更自主的经济支撑——中国市场的确定性需求,使其不必在外部援助的政治枷锁下妥协,为经济政策赢得更大自主空间。这种选择既是对“美国优先”政策的隐性回应,也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维护经济主权的务实探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