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17:25

特朗普调解出奇效,哈以终签停火协议,背后仍有三重隐患

当地时间10月8号,特朗普宣布,哈以谈判后,双方终于签署了“20点计划”的第一阶段协议。

根据协议,第一阶段的内容主要围绕四个重点展开。
在停火方面,双方同意立即暂停军事行动,包括空袭与地面攻击。美、埃、卡、土四国将作为担保方监督执行,只要双方遵守承诺,冲突就不会再次发生。在撤军问题上,以军将后撤至双方商定的边界,并按调整的路线图实施撤军。
在援助部分,协议要求立即开放五个过境点,以便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能够顺利进入加沙。在人质置换方面,哈马斯将在第一阶段释放20名以方被扣押人员,以色列相应也需释放被拘押者。遗体交换则将延后安排。
这一次谈判之所以能打破僵局,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国际社会的态度出现了显著转变。在不久前的联合国大会上,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言时,众多国家代表集体退场抗议,场面罕见。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股“承认潮”无疑在外交层面给以色列和美国带来了强大压力。
其次,调解机制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埃及情报总局局长、卡塔尔首相、土耳其情报局局长以及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均参与其中,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也现身。这种多层次的协调机制既照顾了中东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又有美国的推动,为谈判提供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架构。
此外,哈以双方的现实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交集。对以色列来说,最迫切的目标是带回被扣押人员,这是内塔尼亚胡必须向国内给出的交代;而对哈马斯而言,争取以色列在撤军、人道援助和过境开放上的实质性让步,不仅能缓解加沙地区的人道困境,也为组织的生存与重建提供了空间。

从内容来看,这份协议确实具备成为“和平起点”的潜力。但它能否真正落实,还要看接下来的政治与社会反应。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首先,若第一阶段能顺利执行,确实能为后续谈判创造动力。然而,涉及巴以最终主权地位问题的谈判将远比临时停火复杂,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与相互妥协的态度。
其次,以色列内部分歧可能成为最大隐患。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称谈判是“严重错误”,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甚至威胁,如果哈马斯仍然存在,他将退出政府。而这些极右翼政党正是内塔尼亚胡执政联盟的关键力量。一旦内部压力过大,不排除以色列政府会在某个时刻重新选择强硬路线。
此外,协议本身仍有不少模糊之处。
哈马斯回避了解除武装问题,而以色列则坚持加沙未来必须“非军事化”;监督机制虽有四国担保,却缺乏具体的惩戒条款,一旦一方违约,谁来负责仍是未知数;此外,关于加沙地区的治理安排也存在争议。
哈马斯口头上同意让技术官僚机构接管行政事务,但拒绝被完全排除在治理之外,而“20点计划”中明确提到“哈马斯不得参与治理”,这也为未来埋下了新的冲突导火线。
可以说,这份协议更多是一次阶段性的缓和,而非终极和平方案。它通过“停火、撤军、换俘、援助”四个务实环节,为进一步谈判创造了窗口。特朗普将其称为“通往永久和平的第一步”,虽然夸张,但也反映出国际社会的期待。

不过,要真正迎来和平,还必须直面更深层的问题:耶路撒冷的归属、巴勒斯坦建国的地位、以及长期安全机制的重建。
唯有兼顾各方核心关切,才能让停火从“阶段性”走向“可持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朗普调解出奇效,哈以终签停火协议,背后仍有三重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