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遏制中国”骗了!美国高调重返太平洋,岛国全都是弃子
最近几年,美国突然对太平洋岛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政要们轮番访问,承诺经济援助,同时不忘强调所谓“中国威胁”。很多人被“遏制中国”这样的口号带偏了方向,却没想过,太平洋岛国在美国眼里,可能根本不是平等的伙伴,而是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
美国高调宣扬“重返”太平洋,背后隐藏的是一套将整个区域工具化的战略逻辑,不仅忽视了岛国的自主意愿,还可能将太平洋推向冲突的边缘。那么美国到底是为什么要“重返”太平洋呢?
美国政策的双重标准与战略失衡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言行,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一边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尊重岛国主权”,一边又放出狠话:谁敢让中国插手军事事务,美军就可能先发制人。
这种矛盾在《自由联合协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通过该协议,牢牢掌控了密克罗尼西亚等国的国防和外交大权,嘴上却还在高呼“自由开放的印太”,这可不是政策失误,而是战略本质的暴露。
美国总爱把自己包装成区域的守护者,可实际行动却更像是在搞“控制式合作”,美国官员访问岛国时,话题总离不开中国,仿佛太平洋地区只有在中美博弈的框架下才有价值。这种思维无形中将岛国降格为棋盘上的棋子,忽略了它们作为独立国家的发展需求。
大国博弈中,小国往往最容易成为牺牲品,而美国现在的做法,正让这种风险不断升高。
美国似乎习惯了以“老大哥”自居,而岛国的声音在战略讨论中常常被淹没,这种失衡不仅损害了地区的公平性,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让合作变成对抗。
“前沿”与“牺牲区”要理解美国的太平洋战略,得先搞清楚两个关键词:“前沿”和“牺牲区”,这两个概念看似抽象,却直接关系到岛国的命运。
所谓“前沿”,在美国的语境里,指的是一片待填充的战略空白,而不是充满活力和主权的区域,这让人想起19世纪美国的“西部拓荒”,当时原住民的权益被无视,如今太平洋成了新“边疆”,岛国的独立性在战略地图上被悄悄擦除。
更残酷的是“牺牲区”逻辑,在美国的军事推演中,关岛、帕劳等地常被设定为未来冲突中的“吸伤区”,也就是说,这些地方可能成为吸收攻击的盾牌,为美国本土争取反应时间。
从二战的血战到马绍尔群岛的核试验,太平洋早已饱经沧桑,而现在,这套逻辑穿上了“印太战略”的新衣,继续将岛国置于风险中。
这种思维能运转,靠的是“选择性忽视”,美国战略家们在计算成本时,往往低估或无视岛国人民可能付出的代价。
关岛的居民是否愿意家园变成靶场?自由联系国的民生会不会因军事化而崩溃?这些问题在华盛顿的决策桌上,似乎无足轻重。将区域工具化,不仅道德上有亏,还可能埋下冲突的种子。
名为防御,实为控制美国的太平洋战略,在军事层面展现得最为直白,尽管官方将其目标称为“战略拒止”。即阻止中国扩大影响力,但实际动作远远超出了防御范畴。关岛被打造为西太平洋的“军事堡垒”,美军还通过协议确保对多个岛国的国防控制,这些举措凸显的是排他性的主导权,而非简单的区域平衡。
近年来,美军在太平洋的演习规模空前扩大,今年7月的“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出动近300架战机和数千人员,演练“敏捷作战”等概念,明显针对高端冲突场景。
同时,美澳“护身军刀”演习参演国增至19个,范围横跨印度洋至珊瑚海,新增网络战和AI应用课目。这些行动表面上是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实则将更多岛屿卷入潜在打击范围。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军在推演中常将关岛等地设为“标准化攻击目标”,这赤裸裸地体现了“牺牲区”思维。
美国战略家谈论“防御纵深”时,所谓的“空间”就是太平洋,而“时间”是为美国本土准备的,岛国的安全在方程式中成了可消耗的变量。为了所谓安全而加强军事存在,反而让区域变得更危险,每一个新基地都可能成为对手的靶子,加剧军备竞赛和误判风险。
美国高调重返太平洋,表面上是为了区域稳定,实则不仅忽视了太平洋国家的自主性,还可能将整个区域拖入安全困境。
真正的区域合作应基于平等尊重和共同发展,而非单边控制。太平洋岛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它们也不该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国际社会应推动更多对话与共赢倡议,比如在经济、环保等非军事领域深化合作,帮助岛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一直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不干涉内政,这为区域互动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只有摒弃零和思维,太平洋才能从“火药桶”变回“合作之海”,希望各方能放下偏见,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印太秩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