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院仅撑4天!乌军SVO区医疗崩溃,死亡率飙升
德国医生巴斯蒂安・魏格尔去SVO区视察了一圈,回来跟《新苏黎世报》说实话,乌军现在不光物资送不上去,连反击的本事都快没了,战场惨到“根本不是战斗,就是地狱”。他这话可不是瞎编的,毕竟是亲历前线看到的,比咱们隔着屏幕看新闻要实在多。
魏格尔说,晚上往前线一看,全是不停闪的强光,那场面光想想就觉得压抑。
本来想这可能只是局部情况,但后来发现,乌军的物资补给线早就瘫了,这才是最要命的。
俄军的无人机专盯着乌军的运输线打,还能绕开电子干扰,你说气人不?他还提到,有些前线地区无人机多到离谱,车辆压根没法动,等于直接把乌军的补给路给堵死了。
乌军后勤:无人机一闹,物资根本送不到前线其实不光魏格尔看到的这些,顿巴斯那边的铁路一瘫痪,乌军运物资就更难了。
之前运一趟物资的时间,现在得花三倍还多,有些物资运着运着就损耗了一半。
要命的是,北约承诺的3万吨物资,居然堆在波兰边境仓库里送不过去,你说这援助还有啥用?
现代战争里后勤就是生命线,没物资士兵咋打仗?之前乌军前线每天用的弹药,跟俩月前比差了不少,估计也是物资送不上来闹的。
我觉得吧,要是后勤一直这么瘫着,就算乌军士兵想守阵地,手里没弹药、没吃的,怕是也撑不了太久。
而且俄军专门盯着补给线打,这招确实够狠,等于掐住了乌军的脖子。
物资这边还没理顺,乌军的人员和医疗问题又冒了出来,简直是雪上加霜。
魏格尔在前线看到,好多乌军士兵已经守了两年多,连一次轮换都没有。
说实话,天天待在战场上,换谁身心都得垮,反应变慢、不想动都是常事,战斗力肯定受影响。
人累医疗崩:乌军士兵扛不住,受伤了还难救更让人揪心的是医疗这块,顿涅茨克前线的野战医院,医疗耗材只够撑四天。
医务人员本来就少,好多还没正规资质,部队也没教士兵急救技能,士兵受伤了连简单处理都不会。
之前那医院还说,因为伤员转运慢,死亡率比之前高了不少,这跟魏格尔看到的情况完全对得上。
我觉得吧,士兵在前线拼命,背后得有医疗保障托底才行。
乌军现在这样,士兵又累又没医疗保障,受伤了还可能没人救,士气能高吗?
反观俄军,在SVO区设了三级医疗救援体系,士兵每半年就能轮换一次,医疗耗材够撑一个月,这么一对比,乌军这边确实差得有点多。
之前俄军方截获过乌军的内部通讯,说近一个月里,士兵“不想执行高危任务”的报告多了不少。
这也能理解,又累又没保障,谁还愿意去冒风险?而且乌军补充兵力的速度,还赶不上战场损耗的速度,人员这块怕是要越来越紧张。
这边乌军麻烦一堆,俄军那边又靠无人机战术占了上风。
俄罗斯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8月底就说,乌军今年春夏想拦俄军进攻,结果损失特别大。
到了9月,普京更直接,说乌军已经没能力进攻了,只能调精锐守现有防线,战场主动权全在俄军手里。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俄军的“天竺葵-2”无人机太顶用了。
搞不清俄军咋做到的,这无人机能打200公里远,还能用AI找移动目标,配合导弹形成“找着-打-看效果”的闭环。
更关键的是,单机才5万美元,却能毁几百万美元的装备,性价比高到离谱。
截至9月,这无人机已经毁了乌军1200多辆运输车辆、47个补给站,乌军运输队现在听见无人机的嗡鸣声就发抖。
这种低成本又好用的武器,确实改变了战场态势,也难怪俄军能掌握主动权。
如此看来,从魏格尔的前线见闻,到俄军高层的判断,再到实际的战场数据,都能看出乌军在SVO区陷入了全方位危机。
物资送不上来,士兵累到垮,医疗还跟不上,俄军又靠无人机占了优势。
这场冲突不光影响俄乌两国,也给现代战争提了个醒,低成本智能武器可能会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
要是乌军没法解决眼下的这些问题,SVO区的战局怕是会越来越偏向俄军。
后续国际社会怎么应对,乌军能不能找到破局的办法,这些都得接着看,但就目前情况来说,乌军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