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又“关门”了?50年5次停摆,这回的“剧情”更绝
今天聊聊美国政府关门的事,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现实中发生过多次的情况。近五十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因为预算争执停摆了五次。
12025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又停摆了。从1号开始,一直到14号参议院复会,问题还是没解决。对普通民众来说,这就像在看一部知道结局的老电影,没法快进,只能干等着。
其实,这种“政府停摆”的情况之前也发生过。2018年底特朗普执政时,就出现过一次,持续了34天,是历史上最长的一次。
表面上看,停摆是因为特朗普坚持要57亿美元修建美墨边境墙,两党意见不合。但往深了看,这更像是一场政治博弈。
当时,共和党虽然控制着参众两院,但在参议院始终凑不够关键的60票。更戏剧性的是,停摆期间国会正好换届,民主党拿下了众议院。
也就是说,同一次停摆,前后面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权力格局。
最后怎么解决的呢?特朗普接受了一个临时协议,里面并没有包括他要求的边境墙资金。后来国会批准的修墙费用只有14亿美元,还不到他最初要的四分之一。
这场长时间的停摆,最终以各方妥协告终,但谁也没有真正达到目的。
2把时间再往前拨,回到1995年,那会儿克林顿总统跟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为了预算平衡方案也闹过一出。那次停了21天,表面上看是钱的问题,但骨子里,是两种治国理念在较劲。
共和党那会儿火力全开,要求大幅削减社会福利,还想废了克林顿的增税政策。民主党呢,则铁了心要维护社会保障体系。
这场拉锯战,最后也是各让一步才勉强收场。但它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遗产”:政府停摆,从此成了预算谈判桌上的“终极武器”。
3再说说2013年奥巴马医改那回吧,共和党掌控的众议院,硬是拿否决支出法案来威胁,非要推迟甚至取消《平价医疗法案》。这一僵持,就是16天。这件事,正好说明了美国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有多严重。
你可能想不到,这种“医改引发的停摆”剧情,早在1977年就上演过了。那会儿争的是医疗补助计划该不该覆盖堕胎费用,民主党虽然控制着国会,可内部也是一团乱麻,生生停了12天。
到了第二年1978年,更离谱,为了堕胎资金问题,又停了17天。你看,有些事儿,就是冥冥之中注定要一遍遍地上演。
4回过头来,咱们把这几次停摆放在一起瞧瞧,你会发现一个让人心里发毛的规律:
首先,停摆的导火索越来越“虚”。从最开始针对堕胎资金这类具体款项的争论,到现在对奥巴马医改这种全面政策的抵制,争议的内容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变成一种“象征性”的意识形态之争。
其次,政治算计越来越明显。2018年的停摆,恰逢国会换届,两党都想趁着这个“空窗期”捞点政治好处。
政治家们好像发现了,政府停摆虽然给老百姓添堵,但如果能稳住自己的基本盘,那这笔买卖就是划算的。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美国的两党制,它那种独特的激励机制,正在把事情往歪路上带。对在野党来说,搞个政府停摆,能显得自己很有骨气,敢于对抗。
对执政党来说呢,如果轻易妥协,又怕被人说软弱无能。在这种“你强我更强,你硬我更硬”的逻辑下,政府停摆从以前的“实在没办法了才用的杀手锏”,变成了现在“预算季的常规操作”。
5政府停摆,最终承担后果的是普通民众。国家公园无人管理,垃圾堆积;联邦雇员领不到工资;科研项目暂停;小企业申请贷款受阻。这些都不是抽象问题,而是切实影响大众生活的现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政府停摆反复发生,正逐渐消磨民众对民主制度的信任。当政客把政府运转当作政治筹码时,公众对政治程序的尊重自然下降。
回顾1977至2023年,近半个世纪里美国已发生五次大规模停摆。这一趋势清晰地反映出政治极化的加剧:停摆从罕见事件,逐渐演变为预算谈判的常规手段。
这种转变本身就值得深思。
政府老是停摆,政治斗争总是耽误正事。这么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头?说到底,能不能打破这个死循环,还得看老百姓下次投票怎么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