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13:28

缅甸军政府又下狠手!被曝第七次放飞滑翔伞扔炸弹,专挑节庆动手

前言实皆省当地居民聚集在空地上举行节庆活动时,出现了一架动力滑翔伞,几分钟后,爆炸发生了!
根据来自当地居民、救援组织及独立观察员等多方信源的交叉验证结果,此次发生在缅甸某地的袭击事件已造成至少20人丧生,伤亡人员中包含多名普通民众,相关伤亡数字仍在进一步核实中。
截至目前,缅甸军政府方面尚未对此次袭击事件的相关置评请求作出任何回应,而回顾军方过往发布的各类声明,其始终坚持否认存在以平民为攻击目标的行为,此次事件的具体细节与军方立场仍有待进一步披露。

在当前缅甸军事冲突的战场上,动力滑翔伞的运用成为非对称战争中的一个显著创新案例。
据“武装冲突地点与事件数据项目”(ACLED)这一长期追踪全球武装冲突动态的权威机构所记录的信息显示,缅甸军方首次有明确记载使用此类装备的时间是在2024年12月,当时该装备被用于特定区域的军事行动中。
此后,这种从外观上看构造相对简陋、无需复杂起降条件的航空器,在缅甸各冲突战场上的出现频率迅速提升,逐步成为军方在部分作战场景中的常用装备之一。
联合国于2025年4月发布的一份关于缅甸局势的专项报告中特别披露,即便在2025年3月缅甸某地区遭受致命地震袭击、当地民众急需救援与安置的特殊时期,军方仍在该地震影响区域动用了动力滑翔伞执行相关任务。
从战术层面来看,这种装备的优势十分明显:制造成本与使用成本远低于传统军用航空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小,不易被早期发现,同时操作流程相对简便,无需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即可掌握基本操控方法,并且能够在低空环境下灵活执行战场侦察、目标定位以及携带轻型武器实施打击等多种任务,非常适应缅甸复杂的地形与战场环境。

长期关注缅甸冲突态势的高级分析师苏蒙,在其2025年7月发布的缅甸军事冲突专题报告中明确指出:“从当前战场实际情况来看,动力滑翔伞的使用场景具有明显针对性,通常集中出现在各方控制权相互交错、局势较为混乱的区域,或是那些抵抗组织装备水平相对较低、缺乏有效防空武器与对应反制能力的地区。”
这一分析清晰揭示了缅甸军方在装备选择上的策略性考量,通过运用成本低、适用性强的装备,在敌人防御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形成技术压制,以最低的军事投入实现战术目标。
从整体缅甸内战态势来看,近年来军方对空中力量的依赖程度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
相关统计数据清晰显示,在2025年1月至5月这一时间段内,缅甸全国范围内共记录到1134次军方发起的空袭行动。
对比历史数据,2023年同期的空袭记录次数为197次,2024年同期的空袭记录次数为640次,2025年的空袭次数较前两年同期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态势,空中打击已成为军方影响战场局势的重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军方空中力量的扩张不仅体现在空袭次数这一数量层面,更突出表现在装备形态的多样性发展上。
从最初广泛使用的传统武装直升机,到具备更远航程与更大载弹量的固定翼飞机,再到如今广泛应用的动力滑翔伞,缅甸军方正在逐步构建一个覆盖低空、中空、高空不同高度层级,能够应对不同战场需求的多层次、全高度空中打击体系,进一步强化其在战场上的空中优势。
羌乌镇人民保卫军信息官员柯坦向路透社透露,仅在该地区,军方使用动力滑翔伞进行轰炸的次数就达六次之多。这种持续性、高频度的使用模式,表明此类装备已从临时方案转变为常态化战术选择。
面对这种低空威胁,抵抗组织的应对显得力不从心。分析指出,击落动力滑翔伞需要特定规格的武器装备,包括7.62毫米口径的精准射击能力。
而在资源分配不均的抵抗阵营中,这类装备往往优先供给主要战线。
不过,“缅甸革命游骑兵”团体在4月的声明中声称,某些地区的反叛武装曾成功击落军方的动力滑翔伞。
这种零星的成功案例,揭示了抵抗力量在技术适应上的努力,但也反衬出整体反制能力的不足。

这种装备差距不仅影响战场平衡,更深刻改变了冲突地区的安全生态。当传统防空手段难以应对低空慢速目标时,平民聚集区的安全风险便被无形放大。
美国国务院对实皆省事件的表态,延续了国际社会对缅甸危机的一贯立场:谴责暴力、呼吁对话、要求人道准入。
但这种外交辞令在迅速演变的战场现实面前,显露出明显的滞后性。
国际特赦组织等机构虽然持续记录侵权行为,但在制止平民伤亡方面收效甚微。动力滑翔伞这类非传统武器的普及,更使得现有军控框架难以有效监管,它们既非严格意义上的战机,又具备军事打击能力,这种模糊性给国际法适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4月报告特别强调军方在灾后区域继续使用动力滑翔伞的行为。
这种无视人道停火惯例的战术选择,暗示着冲突各方对国际规范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动力滑翔伞在缅甸战场上的成功应用,可能催生更广泛的技术扩散。这种改装简单、成本低廉的航空器,极易成为其他非对称冲突中的模仿对象。
与传统战机不同,动力滑翔伞的零部件大多属于民用产品,不受严格军贸管制。
这种技术门槛的降低,不仅改变了战场力量平衡,也可能导致冲突模式向更加不可预测的方向演变。
羌乌镇袭击中那名30岁幸存者的经历,或许正是这种新常态的缩影:从节庆欢歌到爆炸求生,中间只隔着一架悄然而至的动力滑翔伞。
当他爬进沟渠躲避后续攻击时,战场的本质已经改变,威胁不再仅仅来自地平线,更可能源自头顶那片曾经象征自由的天空。

结语随着内战战线从北部克钦山区延伸至西部若开邦沿海,军方对空中力量的依赖仍在加深。
动力滑翔伞的案例提醒我们,冲突形态的演变往往不在宏大的技术突破,而在现有技术的战术创新。这种创新既重塑着战场规则,也重新定义着平民的生存风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缅甸军政府又下狠手!被曝第七次放飞滑翔伞扔炸弹,专挑节庆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