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世界清净了?贷款电话消失背后,藏着一个更深的“局”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国庆假期过后,世界好像突然清净了?那个曾经像苍蝇一样围着手机转,一天能响八遍的“无抵押、低息、极速放款”的骚扰电话,最近好像集体失声了。刷短视频时,那些跳出来就喊你缺钱的广告,也肉眼可见地少了。这突如其来的安静,让人有点不习惯,甚至有点魔幻。这背后,其实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行业大地震,震中就是10月1日正式落地的一份新规。这份《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听起来官方又拗口,实际上就是一把悬在无数助贷平台头顶的利剑。最狠的一招,就是直接划下了一条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的“红线”。以前,这条线可能只是个参考,现在它成了铁律,一旦越过,银行就不能跟你玩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整个助贷行业的商业模式,很多就是建立在这条线之上的利润空间。现在刀子直接砍下来,那些靠着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玩着“借新还旧”游戏的平台,瞬间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名单制管理更是像一张大网,把不合规的玩家直接筛了出去,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所以,电话少了,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被直接清场了。
不过,别高兴得太早。看看微博上的评论区,你就会发现,这世界远比想象的复杂。一大波网友表示:“并没有,我每天还是能接一两个。”“银行电话反而更勤快了,生怕我钱不够用。”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当那些“野路子”的网贷平台被整顿之后,市场真空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更“正规”的军接管了。这些正规军,就是各大银行自己。他们推销的不再是模糊不清的“助贷产品”,而是精准到让你后背发凉的“信用卡账单分期”、“备用金”、“万用金”。有朋友吐槽,银行电话打过来,连自己的职业都能直接点出来,这种“贴心”的服务,比那些粗暴的“要不要贷款”更让人毛骨悚然。骚扰的性质变了,从广撒网的非法骚扰,变成了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营销。它更难屏蔽,因为来电显示是正规的银行号码,你甚至不敢不接。
更深层的改变还在水面之下。有从业者透露,利率上限被压死,银行的风控逻辑必然会变得更严苛。这意味着,未来普通人想从这些渠道获得贷款额度,可能会变得更难,“出额”的成功率会降低。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旦你的资质出现些许波动,“抽贷”可能会来得更快、更猛。以前平台或许还能容忍一定的风险,现在在24%的紧箍咒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他们选择立刻抽身自保。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骚扰电话的减少;我们没看到的,是信贷门槛的悄然抬高,和资金链的脆弱性增加。这就像一场大扫除,把门口的垃圾清走了,屋子里的某些角落,却可能因为打扫得太用力,而埋下了新的隐患。
电话铃声确实稀疏了许多,只是推销的话术换了新衣。我们口袋里的手机,依旧在为别人的生意而躁动不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