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掀桌子”太冲动,中美平等对坐,美国必定弯腰回到谈判桌
特朗普“掀桌子”太冲动,中美平等对坐,美国必定弯腰回到谈判桌。当特朗普以“额外加征100%关税”的威胁来回应中国的稀土管制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掀桌子”的闹剧,也看清楚了华盛顿在面对新的全球权力格局时的战略焦虑和情绪化冲动。
特朗普易于冲动,也易于暴露自身和美国的劣势。特朗普的误判在于,他以为眼前的谈判桌,仍是10年那个“美国说了算”的单极世界。
《金融时报》等外媒评论指出,试图对中国加征100%关税,就相当于对全球唯一的、最有效率的“组装车间和零部件供应中心”进行自我禁运。这种“不可替代性”,使得美国的关税最终只是将成本从太平洋彼岸,直接搬到了美国本土的货架上,反噬美国自身的通胀控制目标。
别的不说,单单稀土一项就让美国头痛。稀土,卡住了美国高端军事和绿色能源产业的咽喉。而中国完善且高效的制造业体系,则保证了全球绝大多数消费电子、医疗器械和太阳能板的稳定供应。其他国家不可能响应美国与中国脱钩,那样只会得不偿失。
今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已将稀土管制与强大的全球制造业体系紧密联动,形成了一种经济层面的“核威慑”能力。
另外,这里要强调一点:中国拥有全球最大且最有潜力的单一消费市场。这使得任何跨国公司,都无法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特斯拉、苹果、波音等美国巨头,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远超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出口依赖度。看看这些巨头的CEO,没有一个敢说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再说,东盟、欧盟、日韩等主要贸易伙伴,都不愿也不能在中美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对外部依赖度的降低,使得特朗普的关税威胁缺乏足够的威慑力。中国经济可以内循环,但其他国家不能离开中国独轮转。
这是事实,美国尝试过失败了,还没有其他国家敢再尝试。现在美国想试第二次。
反过来看,华尔街对100%关税的本能恐慌,不仅仅是短期的情绪波动,更是对美国未来经济路径的深层担忧。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美国自己说的。《华尔街日报》的分析师指出,高关税推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导致资本更倾向于流向政策稳定、成本可控的非美地区。
另外,在核心通胀粘性不降、住房和能源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关税将使得美国普通家庭的消费支出压力瞬间爆表。可以保证地说,100%关税是加速美国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生活成本上升的最直接推手。
历史已经证明,在复杂的全球经济博弈中,平等与尊重是回到谈判桌的唯一有效途径。中国已具备足够的战略定力、经济韧性和反制能力,在谈判桌上与美国平等对坐。
试图通过“掀桌子”来逼迫对手签署“不平等条约”,在2025年的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必败的套路。
特朗普痴心妄想的“重磅协议”,无非是要求中国进行大规模采购承诺、全面开放特定服务业市场,以及对美国科技霸权俯首称臣。他认为,只要将贸易冲突升级到“玉石俱焚”的境地,中国就会因为“顾全大局”而被迫回到谈判桌,接受对其国运具有结构性限制的条款。
特朗普的冲动,只会加速美国自身的经济损伤和国际公信力的流失。以此要挟中国,并企图在中国身上获得一个“重磅协议”,特朗普显然是白日做梦。
这种策略的本质,是试图用美国消费者的钱包和美国企业的供应链健康作为“人质”,来敲诈中国的核心利益。
最终,面对国内通胀、财政赤字和华尔街的持续反噬,美国将别无选择。历史的天平,将迫使华盛顿不得不“弯腰”,放弃其不切实际的“重磅协议”幻想,以更务实、更尊重的姿态回到谈判桌前。
页:
[1]